防身時冷處理,是「降溫」還是「不處理」?

Authors
  • avatar
    Name
    自我強化筆記
發佈日期:
最後更新:

面對衝突時,最糟糕的情況,很多時候是因為「不處理」。越是放任攻擊者撒野,他看你好欺負,當然就更肆無忌憚,往往造成的傷害就更大。

這篇讓我們討論「冷處理」到底是什麼。也許你自認是冷處理的作法,其實是「不處理」?

文章封面圖片
目錄

1. 說文解字

根據維基百科,冷處理一詞,源自於一種公關技巧,指的是刻意壓抑自己對於不利事件或言論的反應,透過完全不回應、不表態,進而避免在大眾心中留下鮮明的負面形象,也令眾人漸漸忘卻此事。

當然,公關手段並不能直接套用到防身情境裡;防身情境裡,從一開始也就不存在「冷處理」的說法。雖然不知道這是怎麼流變的,總之現代語境裡,如果人們面對衝突時想要冷處理,往往是想要「不使用武力,化解衝突」。

從英文來看,或許更能幫助我們區分「冷處理」在公關和防身情境之間的差異。

公關技巧中的冷處理,英文是Minimization,照字面翻譯的話,應稱為「最小化」:也就是最小化自己對不利事件的反應。 中文裡的「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反而會比「冷處理」更能捕捉到這項技巧的中心思想。

英文裡的 de-escalation,才是更接近「不使用武力,化解衝突」的詞。Escalation 指的是「衝突的加劇」,前面加上 de- 的前綴,就是「讓衝突不要加劇」。我使用「情勢降溫」來描述這種化解衝突的作法。

Minimization 和 de-escalate 的概念和目的,從根本上就是不同的。我認為「冷處理」這個名詞留在公關的語境裡就好,我們不該在防身情境去使用。畢竟冷處理的那個「冷」字,很容易讓人錯以為只要什麼都不做,完全不處理,最後就會沒事。

面對衝突時,如果完全不作出回應,往往會導致最糟的後果!

2. 從衝突中脫身

我想大家都同意,防身情境中最重要的目的,是讓自己從衝突中脫身。 想從衝突中脫身,手段可以分兩類:使用武力,或不使用武力。

受限於體型、年齡、性別、體能狀態、甚至是性格,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有效的使用武力。以下我們的討論就針對「不使用武力,化解衝突」的情況。

首先,逃跑就是一個不使用武力,從衝突中脫身的辦法。或是從一開始就去覺察危險的存在,然後避開它,都可以達成我們防身的目的。

如果不打算逃跑,或是情況不允許你逃跑,從衝突中脫身的辦法,就只剩下使情勢降溫

3. 比喻:燒開水

衝突狀況的變化,很類似在爐火上加熱的一鍋水。當水不斷增溫,煮到沸騰時,就類似衝突越來越嚴重,最後演變成攻擊行為。到了這一步,就只有逃跑,或是動用武力了。

如果不是主動惹事,你會面對衝突的情況,通常是別人找上門來。也許是對方想要搶劫、也許心中有所不滿想來理論,或存心透過欺凌找樂子。確切是什麼原因不必深究,總之他們心中有把火在燒,就是既定事實。

而被找上門的你,就是燃料。只要你在場,這件事就足以讓他們心中的火焰持續燃燒,你什麼都不必做,情勢就會持續升溫

對方敢找上門來,就代表他心中的意圖足夠強烈,憤怒突破了恐懼、道德感,把想法付諸行動。放任對方的氣焰越來越囂張,就是變相的在幫助對方克服恐懼。當對方情緒越來越激動,恐懼的成分越來越小,把攻擊意圖付諸實行的可能性就越大。

選擇不處理,實際上是在賭對方的教養、自制力夠好,不會傷害我們。這種做法只防君子,不防小人!

4. 情勢降溫的手段

想化解衝突,不處理是毫無用處的,終究要靠我們主動的去進行情勢降溫。而情勢降溫大致有兩種方向:消除對方的憤怒、提升對方的恐懼。

4.1. 消除對方的憤怒

如果對方是因為我方行為導致不滿,前來理論,通常這樣的人不見得真的有意傷害我們,你可以考慮去消除對方的憤怒。

肢體語言上,你可以用點頭、揮手致意,或是口語上表達自己的理解或歉意,也可以發揮點幽默感,說點有趣的幹話,從而讓對方停止生氣。

譬如說,我有次在離開速食店時,跟在我後面的人因為我沒有伸手幫他把門按住,出門後覺得不爽,走到我面前向我抱怨。我點了個頭,攤開手掌簡單揮一下手,並告訴他 "Got it. I will do it next time"。他的表情很快就恢復平靜,也向我點點頭,就離開了。

對於沒有幫忙按住門,我只覺得很懊惱,因為自己鬆懈了,沒有留意到背後有人,不然我是樂於幫忙按住門,給他人方便的。也因為我不覺得自己真的有做錯什麼,所以我沒有擺出低姿態道歉,而是選擇表達接受了他的不滿,並承諾下次會改善。

但我們是陌生人,不太可能還會有「下次」,我的承諾其實沒有什麼實質意義。即便我說的話不見得真的合邏輯,但這樣的行為確實的消除了對方的憤怒,就能做到情勢降溫了。

當對方有了情緒,有時是不需要去講道理的。而應對衝突,也不會永遠都只有高姿態或低姿態。有必要擺出高或低姿態時,當然就該去做,但也要避免總是下意識的進入低姿態,讓他人可以輕易騎到我們頭上。

另一方面,如果我覺得自己的行為有可能會導致他人不滿,我也偏好主動去撲滅火苗。開車、走在路上、在超市買東西,可能發生了小推擠,搶了別人的路時,我會預防性的主動向別人點個頭、揮手致意。在做出任何可能會冒犯到別人的行為後,這些動作會讓對方知道我其實有注意到他,對方並沒有被我完全無視,對於人類這種社會性動物而言,能很有效的消除不滿的情緒。

4.2. 提升對方的恐懼

有些情況下,消除對方的憤怒是不可行的。假設對方就是要傷害你才會滿意,那就必須透過提升他心中的恐懼,防止情勢升溫,讓他帶著怒火離去,而不是把怒火發洩在我們身上。

沒有人能事前知道對方是不是意圖傷害自己,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預防性的採取會提升歹徒恐懼感的行為。 讓對方恐懼的原因,不一定非得是自己。從結果上來說,能讓意圖傷害我們的人,對於做出加害行為感到戒備、有所顧慮,就是我們要營造的恐懼。當自己看起來越不可侵犯,對方心中的恐懼、戒備就越多,情勢就越不容易被憤怒驅使而持續升溫。

當你遇到衝突時,如果你的朋友們一起靠過來關心情況,對方引發肢體衝突的可能性會變小,畢竟真要打起來有可能變成多對少,對他不利。這正是為什麼基本的人身安全守則裡,常常都會建議結伴同行

如果你能夠保持在照明充足、有一定人流,且有警衛巡邏、有監視器的位置,這些場所也會加深歹徒心中的恐懼與顧慮。

或是你本人如果體格健壯,或外表看起來兇狠,對方會引發衝突的可能性當然會更小。也可以有意識的讓自己的身體姿態,呈現出自信與穩定感。讓肢體放鬆開展,佔據更多空間,除了向他人展現力量感,這樣的身體姿態也會讓自己的心理變得更堅定。

聲音,也是提升力量感的一個手段,我們會用聲若洪鐘來形容一個人身體足夠健康,而能夠用大音量說話,也會在他人心中營造更大的存在感。

碰到糾纏、騷擾,更是應該用堅定的語氣,拒絕對方的任何要求,並喝斥對方停止行為。發出大聲音,也同時會吸引周遭的注意力,增加對方的顧慮。

主動開啟對話也會替我們帶來很多資訊。如果對方回話了,我們可以從回話內容,衡量對方的情緒與目的。如果對方無視我們拋出的話語,持續帶著敵意逼近,這也告訴我們目前的威脅程度恐怕非常大,水已經沸騰了,現在就要做出戰鬥或逃跑的決定。

眼神和視線,也是傳達力量感的方式。平時走在路上,應該隨時注意他人的視線,當有人在打量自己時,我們也應該看回去,讓他知道我們知道他在看自己。如果對方開始騷擾行為,我們更是要看向對方,不要在這種時候選擇眼神逃避。

眼神的迴避,是一種示弱行為,這會讓對方知道,他是現在主宰的一方,那情勢就會更容易升溫。而且如果對方在這時候出手攻擊,沒有看向對方的我們,會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挨打。

有些人可能會懷疑,會不會自己越是試圖展現出力量,越會引發那些找上門來的人的嗜虐心理?

千萬不要顛倒因果!別人會找上門來,就代表心中的恐懼感原本就不強烈了。是因為他們已經先認為你不具有威脅性,才會在看到你試圖「裝出」不可侵犯的樣子進行捉弄。這代表我們的行為在營造恐懼感這件事情上失敗了,而不是營造恐懼感的行為,會反過來讓對方加強傷害行為!

5. 不處理是有害的

大多數情況下有人來找碴時,是從騷擾等級開始,不會一開始就攻擊。而騷擾的威脅等級太低,如果我們這時就採取反擊行為,很容易會在法律上吃虧。

也許是因為這個理由,大家從小被教育的,就是碰到這種事情,忍一忍讓它過去,不要跟對方一般見識,也就是不處理。

說具體一點,不處理,就是要你完全無視他人的騷擾、辱罵,甚至是肢體上的輕微推擠拉扯。不要搭理對方、不要回嘴、不要保持眼神接觸、不要看向對方。還要忍耐情緒,不要流露任何表情。

大部分的騷擾事件,確實很少變成肢體衝突,選擇隱忍,雖然對於解決衝突無用,但統計上來看也很可能不會有什麼實質損失,最多也就是心情比較差了點。但長期來看,選擇不處理是在傷害自己

如果每次碰到小衝突,一次、一次的選擇不作為,覺得只要不搭理騷擾者,他就會自己走掉,最後總會沒事,我們大腦裡的神經迴路就會習慣這樣的行為模式,定型之後,下一次面對真正的威脅時,在無法冷靜思考的情況下,預設會做出的行為就會是「不處理」。既不是反擊,也不是馬上逃走,甚至也不思考,只是愣在原地,無能為力。

而且你如果跟我一樣只是個普通民眾,刻意不去回應也沒有任何好處。因為我們在大眾心中根本就沒有建立任何形象,也就完全沒有必要為了維護這個不存在的形象去忍氣吞聲!

6. 結語

情勢降溫很講求主動性,比起主動引爆肢體衝突,或是直接逃跑都困難許多。

畢竟衝突狀況就是衝突狀況,會引發情緒和壓力,會讓人不舒服。 人在面臨壓力時,認知頻寬會受限制。在這樣的狀態下,還要能夠保持心智冷靜,臨危不亂,才能在展現自己的力量,避免情勢一面倒的同時,準確衡量情勢,並採取行為。如果想要臨場發揮幽默感,化干戈為玉帛,需要的腦力就更多了。

所以不要輕易的叫別人面對衝突時,要用柔性的化解手段,去「冷處理」。會講這種話的人,要不就是太天真,或是只是在圖一個暫時的安寧,希望你自己把委屈吞下去,不要搞出什麼大事。

最後我想說一句。本篇提及的辦法雖然都是以不使用武力為前提,但如果想真正做好情勢降溫,你有必要具備武力,以及使用武力的知識和技術。

99.99%的狀況,幾乎都是可以靠情勢降溫解決,只有0.01%的狀況,必須靠武力解決。但就是因為做好了0.01%狀況的準備,才能用平穩的心態,去處理好那些99.99%的狀況。

世界就是如此矛盾,先擁有了傷害別人的能力,確定別人不會來傷害我們,我們也才會有不傷害別人的餘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