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態意識:起源於美軍,後來發揚到民間,最關鍵的防身原則!
- Authors
- Name
- 自我強化筆記
發佈日期:
最後更新:
如果要學防身,第一要務是學會提早意識到危險,並提早開始應對危險,這件事比起學任何防身手段都來得重要。
然而網路上常見的防身教學,往往過度偏重在招式上,設想著在被揪住領子、被抓住手腕、被熊抱等狀況裡,要怎麼掙脫、反制。這樣的情境模擬多少是合理的,因為一般人往往就是在對方做出揪領、抓手腕的動作時,才認知到自己碰到危險了。假使在「第一時間」就能迅速脫離被揪領、被抓手腕的劣勢,自然就能避免自己受到更多傷害。
以上的思維陷阱,在於認為被歹徒近身接觸的當下,是「第一時間」。其實在這之前,還發生了很多事情:
- 首先,我們或歹徒,至少有一方發生了移動,所以兩方現在處於同一場所。
- 接著,在某個時間點,兩方之間沒有阻礙,可以看見彼此,歹徒意識到我們的存在。
- 歹徒決定要以我們作為下手目標,開始接近。
- 最後,才開啟暴力事件。
如果能在暴力事件開啟之前,就提早意識到歹徒的存在,甚至是在歹徒意識到我們之前,我們就已經意識到他,那我們就還有一段時間可以做出防身決策,看是要戰鬥或逃跑。反之,被近身接觸了才要開始做防身決策,都為時已晚。除了身處劣勢,也已經錯過了逃跑的時機,只剩下戰鬥或求饒的選項了。
所以,真正務實的防身,應該優先探討怎麼有技巧的主動關注周遭的變化,找出潛藏的危險,讓我們能夠提早意識到危險,進而提早應對。這之後再來討論防身招式的應用,也才有意義。
而這樣的能力,就是本篇要介紹的狀態意識!
目錄
文章的前兩個段落,會用來說明狀態意識的發展脈絡與背景。你也可以跳過,直接看防身應用!
1. 狀態意識發展史
在美國只要提到防身,一定會討論狀態意識(Situational Awareness)。一句話總結狀態意識,就是清楚意識到周遭發生的變化。
值得一提的是,狀態意識並非僅是關於防身的經驗談。狀態意識的起源是學術圈,具有深厚的理論背景,也和飛行器、美國空軍有很密切的關係,最後這樣的知識也成功擴散到民間,成為共識!
Situational Awareness這個詞開始在英文文獻中出現,是起於西元1980年代,飛行器公司在設計儀表板時所進行的人因工程研究,探討如何讓飛行員更有效率的監控飛行參數,並減輕精神上的負擔。隨後,人因工程學家們開始廣泛採用這個概念,而現代人因工程學裡,關於狀態意識的理論框架,奠基於西元1995年Mica Endsley提出的模型。Endsley的思維模型,將狀態意識分成三階段:
- 感知 (Perception)
- 理解 (Comprehension)
- 預測 (Projection)
(這三階段也許現階段還很抽象,等到下個段落說明在防身情境裡的應用,會更容易理解!)
這些與飛行器相關的人因工程理論,也被應用於美國空軍的訓練,幫助美國空軍有效培養出更善戰的士兵。在這過程中,也不純然是科學家單方向把這個概念「傳授」給空軍。很多經歷過韓戰、越戰的美國空軍戰鬥機駕駛,也自己歸納出了類似的心得。例如由美國軍事戰略家John Boyd提出的OODA循環(observe–orient–decide–act),就是為了空中戰鬥情境中,以殲滅敵人為目的所提出的思維模型。而OODA循環和狀態意識之間,也存在著許多共通點;而後人在學習時,就可以交叉比對、互補這兩套觀念。
狀態意識的思維模型,也廣泛運用在航空、軍事之外,各種需要進行決策的場合。例如警察、消防隊、醫護人員在處理緊急狀況時,或是大型機械、工廠內的操作,甚至到商業競爭,都可以找到相關應用!
2. 在民間的發揚
除了上述只在少數專業裡的的跨領域應用,還有很多管道,讓這些軍隊裡的戰鬥知識得以擴散到民間。
在美國的靶場裡,有不少教官是退役軍人或警察,他們把自己掌握的戰鬥技能與思維,透過課程分享給一般民眾。在網路普及的時代裡,也有很多人會透過網誌、YouTube頻道,進一步向更多人傳遞這些知識。
也因為美國社會有更多的暴力事件,這讓一般民眾更有意願花時間學習防身,而這樣的需求也進一步促進了更多論壇、社群上的討論、更多網路上的搜尋、更多內容的觀看量,讓這些知識在人群裡不斷循環與發展。
大約是在2010年之後,美國民間關於Situational Awareness的網路內容開始顯著的增加。只要你拿這個關鍵字,丟到Google、YouTube,馬上就會找到大量民間產出,與防身、應對暴力事件有關的內容。 能夠如此成功擴散到美國民間,成為一套共識,並且已經有成千上萬個「普通人」,正在生活中實踐狀態意識,除了證明「狀態意識」是一套實用的防身原則,也意味著透過練習,幾乎任何人都可以上手!
狀態意識這個原則,從學術圈到真正深入美國民間,也差不多經過了20年。我認為現在也是時候把這些觀念引入中文圈了! 放下手機,別再一味的刷著YouTube、Instagram、抖音裡那些看起來酷炫的防身術短片了!那些都屬於「防身手段」,現在就讓我們來培養「防身原則」,了解一下狀態意識是什麼!
3. 防身情境裡的狀態意識
複習一遍,Endsley模型把狀態意識分成三階段,而每一階段在防身情境裡的應用如下:
- 感知:收集周遭人事物的資訊
- 理解:判斷出資訊中潛藏的危險
- 預測:評估實際威脅程度
以上三點,其實都只是心智活動。學習狀態意識時,要先接受它並不是實際行動或戰術,也不是戰鬥或逃跑的決策,嚴格來說甚至稱不上是預防、迴避危險的措施。但它是一切行為的起始點:掌握資訊。
能夠更快、更全面的掌握環境中的變化,我們才能更早一步做出反應。反過來說,就算事前想了很多戰術、充分練習武術和格鬥、買了辣椒噴霧,甚至是在身上帶槍,如果不能時刻對周遭保持一定的警覺性,很容易會錯過事件的前兆,那我們的反應永遠會慢一拍,總會覺得危險是「突然」發生的,歹徒會「突然」現身。
以下我們就分三個段落,更深入的介紹狀態意識!
4. 感知:收集資訊
我們人類要收集外界資訊,使用的是感官。五感裡,主要使用的是視覺、聽覺、嗅覺。
視覺
視覺是最主要的資訊來源,也是資訊量最龐大的來源。正因為資訊量大,在分析視覺資訊時,要有技巧的去觀察重點,方能事半功倍;並讓自己身處能清楚看到整個空間中,人事物變化的位置。
使用視覺觀察的對象,主要有三:人、車輛、建築構造,但不限於此。
- 為什麼觀察人?不論手中的武器有多致命,終究是操作武器的人具有意圖、會做出實際行為。所以防身情境中最需要關注的重點,是人。
- 為什麼觀察車輛?車輛是目前我們的生活環境裡大量存在的事物,不論是否有在開車,我們在室外移動時,幾乎都會和車輛有所互動,而且比起暴力事件,交通意外往往更常發生。因此室外的人身安全,往往和車輛脫離不了關係。
- 為什麼觀察建築構造?現代人有更多時間是生活在屋頂之下的某個建築物裡,了解建築物的構造,會讓我們知道防身情境裡,可以走哪條路逃生、哪些位置有什麼戰術意義。
因為視覺資訊量龐大,且種類繁多,具體上有哪些收集視覺資訊的重點,會放到另一篇文章裡說明。
聽覺
在視覺之後,聽覺是我們第二常用的感官。然而,聽覺不像視覺,可以主動的去調整視野範圍,控制接收的資料量。空間中的聲音,我們只能全盤接收,所以我們要做的,是避免下意識的忽略這些聲音,接著去思考產生聲音的原因是什麼,並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找出產生聲音的來源,再用我們更擅長的視覺系統去收集更多資訊。
使用聽覺收集資訊時,去聽這些東西:
非人聲
- 汽車發出的聲音:碰撞聲、玻璃碎裂聲、引擎聲、喇叭聲、煞車聲
- 爆炸聲、類似槍聲
- 緊急吹哨聲、警鈴聲、警笛聲
- 狗的鳴吠聲
非人聲裡面,通常最需要關注的是和車輛有關的聲音。不論是作為行人或是駕駛,都應該充分留意這些聲音,讓我們提早留意到周遭車輛、交通狀況的變化。
人聲
- 尖叫聲(恐慌)、哭喊(悲傷、絕望)、爭執叫罵的聲音(憤怒)。
- 嘴裡碎碎念、路上發出怪聲、沒有目標的咒罵(精神狀態不穩定)
- 語言內容:如果聲音足夠清楚,去試著理解語言內容,是否帶有情緒、意圖,或是帶有現場的資訊。
尤其在國外短期旅遊或長期旅居時,如果會說當地語言,不要因為不是母語,就下意識的忽略路人的言談。這會讓我們錯過很多資訊。也許附近出意外了,而人們正在討論此事,很快聽一下路人的交談內容,多少也能掌握一點狀況。
如果路人的言談,是針對我們的咒罵、侮辱,這時敵意已經透過語言展現,更是必須立即採取行動。一味的無視、不作為、退讓,不僅不會讓敵意消散,還會讓對方變本加厲,造成更糟的後果。
嗅覺
會危害健康、會帶來危險,對生存造成威脅的事物,通常會讓我們覺得臭、不好聞。這是演化上的結果,我們的大腦學會要對這些空氣中的化學物質產生厭惡感,所以會感覺臭、感覺不舒服,於是下意識地想要避開這些事物,進而提高個體的生存機率。
和動物相比,人的嗅覺很弱。這意味著當我們聞到某些氣味時,氣味來源往往距離不遠,應該在視野範圍內了。這時應該保持警覺,並盡快用我們擅長的視覺系統去收集資訊。
除了垃圾、糞便、腐物的臭氣,以下是常見也應該留意的氣味:
- 香煙味、大麻味、酒氣。
- 有東西在燃燒的氣味。
- 尿騷味、人體污垢的氣味、動物的騷味。
- 汽油味、瓦斯味、刺鼻的化學物質氣味。
- 任何不該出現在一般狀況下的怪味。
直覺
在很多場合下,請相信你的直覺。我們的意識和理性,只是大腦功能的一部份。有時候大腦的潛意識已經自己察覺到危險了,這時我們會覺得不對勁,但就是無法用文字表達為什麼不對勁。
這時就別想了,相信直覺就是。如果你覺得某個人的眼神或散發出來的氛圍讓你覺得不舒服,甚至是覺得身處某個場所、或今天一整天就是有種不好的預感,不要刻意壓抑、忽視這樣的想法。出現了直覺的警告,但卻刻意不理會、不做為,那就只是心存僥倖的賭自己運氣夠好不會出事。
除了提高警覺,我們也可以刻意改變行進路線,推託掉非必要的行程,或是請朋友結伴同行、甚至是接送自己。千萬不要自我意識過剩,擔心別人會笑自己反應過度。這樣想:如果今天你的朋友擔心深夜計程車可能有危險,拜託你深夜臨時到機場載他回家,你會因為這樣取笑他嗎?就算你拒絕朋友的請求,我相信你也不會因此取笑他,那也別擔心你的朋友會取笑自己!
5. 理解:找出潛藏危險
在充分收集外界資訊後,接著是根據防身的目的,從資訊中找出潛藏危險。
舉個具體的例子。如果你帶著一個剛會走路的小孩出門上街,看到有人在遛狗,而且狗沒有拴著鏈子。這時的潛藏危險,是狗可能會突然撲向小孩,不論這狗是意圖攻擊或玩耍。小孩可能會受到驚嚇、可能在被撲倒的時候會撞到頭、甚至可能會受嚴重的撕咬傷害。
防身是要避免危險。而危險不是只有暴力犯罪、不一定是人造成的、也不見得只發生在我們個人身上。
以上例子裡,如果我們忘了身為照顧者的角色,沒有把小孩的狀況納入考量;或是從沒想過、也不知道狗有可能會撲向小孩,那我們將無法正確辨識出潛藏危險。
保持狀態意識,要找出潛藏危險時,需要做到兩件事:掌握現況、儲備經驗。
掌握現況
當現況不同時,在同一個情境裡的潛藏危險是不一樣的。為了保持狀態意識,我們應該隨時把握現況。 要充分掌握現況,就從自身開始。經驗上,我們可以按照順序,從永久性狀態到暫時性狀態,自問自答。
先自問,有什麼是自己身上無法立即改變的事物?
例如:性別、年紀、身材、體適能等級(肌肉量、體力、運動能力)。性格是隨和?懦弱?好鬥?自己是否屬於某個少數群體(minority group)?(族裔、宗教、性取向、身心障礙、職業)
接著再問,自己現在有哪些暫時性的狀態?或預期會出現哪些暫時性的狀態?
例如身體是否有受傷?前一天沒睡好?因為生病或其他生理狀況,身體處於虛弱?喝酒或服藥導致意識比較鬆懈?因為身體或心智勞動,目前比較疲倦?最近生活中的壓力較大?參加一些娛樂活動後,心態上會比較鬆懈?
接著,從自身狀態,進一步向外擴散到生活裡的重要他人。使用以上的這些問題,不斷自問這些重要他人們是處於什麼狀態。透過這樣的步驟,可以讓我們具體的把握現況。
最後,去分析當下環境裡的物品,有哪些是可以用來創造優勢,或是會造成劣勢的。不只是去觀察、意識到這些物品的存在,而是具體的去思考這些物品要怎麼使用。
儲備經驗
經驗,或者說「先前知識」(prior knowledge),是指進入情境之前,在長期記憶中已有的大量知識和策略。
想要累積經驗,只有一個辦法:學。
如果有人指導,自然是累積經驗最快的辦法。如果身邊沒有人可以提供指導,可以報名課程、買書、或是在網路論壇、社群平台上,閱讀別人分享的資訊,都是累積經驗的方法。
當然,也可以靠自己試誤,來累積經驗,對一般生活中的領域來說,這當然也行。但如果是防身情境裡,關於暴力事件的經驗,想靠自己試誤累積經驗的代價通常會很大。
所以我們要去學習歹徒的套路。就好像醫生要配藥解毒之前,不能不懂毒理;我們既然想要防身,就必須去認識惡的樣貌。
歹徒最大的戰術優勢,就是出其不意(element of surprise),還有資訊的不對等。
出其不意的優勢,可以被良好的狀態意識抵銷掉。只要我們時刻保持警覺,對方幾乎不可能出其不意的接近我們。就算最後還是受到歹徒的傷害了,也不會是在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受到傷害。(除非對方是狙擊手,但這已經超過防身情境了。)
而資訊的不對等,始終會存在。畢竟歹徒心裡有什麼預謀,沒有人能夠直接讀心,我們防身者就算能意識到歹徒的存在,也無法直接知悉他打算做什麼。我們只能倚靠經驗,再根據觀察到的資訊去推敲他人的意圖,這樣至少可以抵銷歹徒一部份的優勢。
要是缺乏經驗,不知道歹徒有哪些套路,基本上是不可能從資訊裡去找出危險的。在第一次接觸到的狀況裡,我們幾乎都是處於絕對劣勢。如果靠自己做情境模擬,有時容易流於空想。所幸現代社會環境中有很多監視器畫面,很多暴力事件的影像會被記錄下來,也有一些YouTube頻道會專門做暴力事件的分析,我們可以透過這些資料來更具體的認識惡的樣貌。以下是一段歹徒在門口埋伏,並試圖騙屋主開門的錄影紀錄:
6. 預測:評估實際威脅
在這個階段,我們已經找出周遭的潛藏危險,最後一步就是去評估這些潛藏危險有多大的可能性會發生。
只要具備足夠的經驗,根據常識、物理法則,我們通常能夠正確的預測危險是否會發生,有時候,可能還會多一個確認異常的步驟。 確認異常的步驟,會讓我們說服自己「危險真的出現了」,進而幫助我們進入做好戰鬥準備的心理狀態,避免自己在心理上對於採取激烈行為產生牴觸感,結果在應對時發生遲疑。
要分辨什麼是「異常」,就要先了解什麼是「正常」。這聽起來像廢話,但一般人其實對「正常」情況已經習以為常,往往我們需要刻意的去建立對正常事物的認知,才有辦法比較出什麼是異常。
如果留意到某個陌生人一直在附近,懷疑他可能在跟蹤自己,但又分不清到底是碰巧路線一致,還是真的有惡意,怎麼辦?
那就主動、有意識的變更行徑路線,如果一開始真的只是碰巧同行,正常情況下對方應該會照著原來的方向繼續走才對。如果我們臨時的變化,居然立即性的改變對方的行為,那就可以確定進入異常事態了。
再舉個例子:陌生人在要向我們搭訕問話時,通常會擺出友善的樣子。但他們到底是一般民眾,或是試圖令人放鬆戒備的歹徒?
一般我們在和陌生人互動的時候,雙方會有默契的相互保持一段社交距離,這通常是伸直手臂也無法碰到彼此的距離。如果對方執意要縮短這個距離,侵入我們的個人領域,這就是異常行為。我們可以出聲要求對方和我們保持距離,如果對方不願尊重這個距離,仍執意接近,那就非常可疑。
最後,我們要相信自己的預測,並願意根據預測採取實際行動。如果我們聽了很多股票分析師的預測,自己做了很多功課,卻一直不進場買股,那一點用都沒有,不會獲利,更不會累積經驗。
在防身領域也一樣,你採取的行動不必很劇烈,但你必須採取行動。例如:口語上明確的拒絕他人、迅速跑開現場、開口請巡警或保全護送自己行走,都是迴避危險發生很好的作法。
如果你明明有想法,但永遠都不行動,久了大腦就會習慣這樣的行為模式。等到有一天真的需要做出行動時,你也會下意識地選擇「不行動」!
7. 如何練習
感知,是狀態意識裡最重要的部分。能夠充分的收集資訊,才有後續進行理解和預測的根據。如果要練習狀態意識,就從培養觀察周遭的習慣開始。
從視覺開始,在日常生活裡,一步步的增加自己觀察的事物。別急著馬上就要看到一切,先從人開始,練習去判讀、收集他人身上的資訊。一開始練習時可能會覺得疲倦,因為大腦需要處理的資訊量變大了。過一段時間,等大腦適應這些資訊負載後,我們又可以再進一步加入更多對車輛、對建築物的觀察,然後再加入更多聽覺、嗅覺的資訊。
這很像肌肉透過漸進式負荷,變得能夠舉起更大的重量;同理我們的心智也可以利用這個原則,透過訓練變得能夠處理更大量的資訊。
而最好的練習環境,就是自己當下的生活環境。在進入一個場所、或大眾交通工具時,練習找出最能夠接收到環境變化的位置在哪裡,並試著移動到那個位置,讓外界資訊自然流入腦海中。這樣一來,我們下意識的就能練習狀態意識,並不需要一直刻意提醒自己要看這個、看那個,反而很容易讓自己消耗太多精神。
如果你很投入的話,也可以用類似玩遊戲的方法練習狀態意識,例如,走在路上看到其他行人時,練習用3秒鐘快速的掃視,然後移開視線,試著在腦海中回想出關於這個人的資訊,考驗自己能在短時間內把握住多少資訊。但當然,這只是一種練習方法,養成觀察周遭的習慣後,實際上在防身中是不需要把瞬間記下所有資訊的。在下一篇「判讀危險預兆」中,我們會提到哪些才是真正需要關注的重點!
至於「理解」、「預測」階段的練習,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大量觀看暴力事件的錄影。這麼做能直接讓我們看到惡的樣貌,進而對暴力事件建立更真實的認知、儲備經驗、協助我們察覺異常;此外,這也可以說是一種壓力免疫(stress inoculation)訓練,讓大腦不要一看到暴力事件,就被恐懼和憤怒妨礙了冷靜思考。
YouTube上有個Active Self Protection頻道,或者在reddit上的專版,例如r/ActualPublicFreakouts、r/DocumentedFights,都是不錯的資料來源,讀者可以善加利用!
如果是想儲備關於非暴力犯罪事件的經驗,除了自己查google、reddit上的相關資訊,我其實覺得加入一些中文臉書社團也是不錯的辦法,尤其如果是在海外生活,這麼做帶來的好處可能比你預想中的還大。沒錯,臉書社團裡常常有人很懶,連google都沒查過,就直接上來發問,但我還常常從那些認真寫回覆的人身上得到很多過去不知道的知識,這就是拋磚引玉!
此外,想要把「預測危險」做好,心態也很重要。畢竟歹徒身上沒有寫著「歹徒」兩個字,他們在出手之前也不會公佈自己的意圖,甚至會偽裝成友善的樣子,而且還會出其不意。如果要等到他們伸出獠牙了、確認他有攻擊意圖後才要動作,往往為時已晚。所以我們必須在對方還看似和平、無害的時候,就主動去思考對方有可能要傷害我們,才有可能成功的預測危險,也就是「防人之心不可無」。
否則,就算能把周遭變化盡收眼底,也在事前認真學習惡的樣貌、儲備經驗,在狀況當下我們的反應還是會慢一拍。
這也告訴我們:在狀態意識裡,「感知、理解、預測」缺一不可。處於練習階段中,我們的狀態意識一定還不夠好,即使如此,我們的狀態意識仍然必須包含完整的三個階段。就算「感知、理解、預測」每個都只有做到30分,也好過「感知」做到100分,但「理解、預測」都是0分!
8. 結語
最後,我在這裡放上一段影片。這是一名值勤外(off duty)的警察成功防衛飛車搶匪的實例。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這名警察下車時,保持著非常好的狀態意識,在搶匪的機車接近之前,她早就已經回頭查看後方動態。並在確定對方來者不善時,果斷的移動位置,並拔出手槍進行反擊,所以歹徒根本無法發揮「出其不意」和「資訊不對等」的優勢,只能拋下機車撤退。
貼這段影片,重點並不在於要大家都去買槍。而是想要強調:討論、思考防身時,不要被防身手段的強大、兇狠給迷惑了。不論我們具有怎樣的防身手段,最重要的仍然是能夠提早察覺危險、迅速反應,這才是我們練習狀態意識希望能夠達到的境界,以確保我們的人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