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態意識:如何有技巧的收集視覺資訊,觀察人、車輛、建築結構?

Authors
  • avatar
    Name
    自我強化筆記
發佈日期:
最後更新:

這篇文章接續前一篇關於狀態意識(situational awareness)的介紹,著重說明要如何在感知階段,用視覺收集周遭人事物資訊的具體作法。

文章封面圖片
目錄

1. 前情提要

防身情境裡的狀態意識(situational awareness)分成三階段:

  1. 感知:收集周遭人事物的資訊
  2. 理解:判斷出資訊中潛藏的危險
  3. 預測:評估實際威脅程度

在感知階段,人類想要收集外界資訊,使用的是感官。尤其視覺是最主要、也是資訊量最龐大的來源。使用視覺觀察的對象,主要有三:人、車輛、建築構造

因為視覺資訊量龐大,種類繁多,具體上收集視覺資訊時,要有技巧地去觀察重點,才能事半功倍。

2. 觀察人

在防身情境中,最常觀察的對象就是人。經驗上而言,建議按照全身、手部、行為的順序觀察。

先觀察全身,一眼就可以快速收集下列資訊:

  • 體型:高大或矮小?肌肉量多或少?
  • 性別:男性?女性?
  • 年紀:處於壯年?還是老人或未成年者?
  • 族裔:髮色、膚色、特定衣著,會讓我們判斷此人是什麼族裔?
  • 衣著:貼身或寬鬆?包覆程度大或小?衣著風格,也多少會反映出經濟狀況與意識形態,以及攜帶武器的可能性。

接著觀察手部,可能需要稍微定睛觀察,收集下列資訊:

  • 能不能看見手:如果看不見手,就存在手握未知武器的可能性。
  • 手裡有東西嗎:能看見手的話,是空手?還是有拿著其他物品?
  • 手裡的物品:如果有物品,那個物品到底是什麼?

最後觀察需要花費更多腦力推敲的行為,收集下列資訊:

  • 在做什麼:正在忙碌的做某件事嗎?還是有多餘心力,可以伺機而動?
  • 注意力:此人的注意力正放在什麼事情上?是自己的事情,還是正在留意他人?
  • 視線:此人在觀察些什麼?是否在期待什麼?
  • 位置:此人在環境中的什麼位置?他為什麼要處在那個位置?和我們之間的距離有多少?
  • 步態:是穩定的朝著某個方向在走動?漫無目的亂晃?正在跟蹤我們?意圖包圍或阻攔我們?
  • 表情:看得到臉的話,此人是顯露出什麼表情?
  • 精神狀態:觀察肢體語言,評估此人精神狀態是平靜或亢奮?是否受到酒精、藥物影響?或是否散發著負面情緒?

以上只是一小部分可以重點觀察的行為,行有餘力的話,永遠可以加上更多自己想觀察的行為。也可以進一步閱讀這篇判讀危險預兆,更深入的認識有哪些人類行為代表異常。

除了默默觀察他人的行為,我們也可以自發性的做出一些事情,引發他人的反應,好讓我們獲得更多資訊。這裡的原則我稱為「先禮後兵」,先刻意做出一個不失禮貌,不會立即引發衝突的行為,目的是開啟互動,藉此觀察對方反應,並做好後續可能的衝突應對。

  • 例如當你發現有人可能在打量自己,不妨刻意讓視線相對,然後點個頭或揮個手,禮貌性示意一下,看看這時他的回應中,會不會洩漏出敵意?

  • 如果你發現有人在身後走著,不如主動示意讓道給對方讓他走在前方,看看對方是什麼反應?

  • 如果有人迎面走來,似乎是想故意來堵我們,也可以主動出聲說一句「不好意思」、「Excuse me」,也用手勢示意出自己要走的方向,觀察對方是不是還故意要擋路?

3. 觀察車輛

開車上路,本身就是一件危險的事情。所以觀察車輛,是人身安全中很重要一環。

根據美國全國性統計資料,2019年因謀殺(homicide)死亡的人數是18979,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數是36096,幾乎是兩倍。而且這是犯罪兇殺率偏高的美國,如果是在其他相對治安較好的國家,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數,還會比謀殺多更多。

從數據來看,如果你很積極的在防範暴力事件的威脅,並思考對策,那你應該要更積極的防範交通事故! 因此,關於車輛的狀態意識,會著重討論安全駕駛、交通安全。開車謹慎除了避免發生車禍,也是避免間接引發行車糾紛、路怒症(road rage)等暴力事件。

講完交通安全,再講到犯罪事件。車輛,也是犯罪事件中很重要的一個元素。除了車輛本身就是一種犯罪目標之外(如何防範劫車?),很多搶劫案裡歹徒也常常會駕駛車輛。理由也很直觀,因為歹徒需要在下手之後迅速逃逸,所以在搶案發生之前,常常會有車手在一旁待命。當周遭出現可疑的車輛時,就是一種預兆,能幫助我們提早察覺潛藏的危險!

3.1. 作為行人

如果人和車子相撞,一定是人變成肉醬,絕對不是車子變成廢鐵。因此,行人的安全原則,就是盡可能與車輛保持距離。 當行人路徑會和行車路徑交叉,例如處於路口停車場等地,更是要提高警覺,不要還不專心在玩手機。尤其如果帶著小朋友,在這些地方更是要特別留意。尤其是小巷弄的路口可能會有視線死角,要更謹慎的確認,或可以善用轉角處的凸面鏡,觀察是否有來車。

轉角凸面鏡

不要太依賴交通號誌,就算黃燈、紅燈亮了,不代表車子就一定會停下來。只有確實看見車子正在減速,才代表駕駛有要停下來的意圖。

我們要積極的使用視覺,確認左右來車。此外,試著讓視線穿過擋風玻璃,去觀察駕駛本人。駕駛開車是否專注穩重?是否有留意到自己,例如做出揮手的動作表示禮讓?

還是說駕駛有一隻手在忙著吃東西、玩手機?正在和車內的乘客起爭執?或是他正在查看另一個方向的來車,所以尚未留意到我們?還是他正跟著音樂搖頭晃腦,甚至是音量大聲到在車外都聽得到?這樣的駕駛大概聽不太到車外的聲音,也沒有意識到作為駕駛聽不見車外聲音有多糟糕,他很可能開車魯莽,自己要特別謹慎。

不專心駕駛

3.2. 作為駕駛

當我們作為駕駛時,在上述行車路徑會經過行人路徑的地方,路口停車場,也一樣要提高警覺,因為這些地方也很有可能有會出現不專心的行人。此外,行車路徑會經過另一條行車路徑的地方,在車道轉角、路口、圓環,這些可能會有車輛交錯的地方,也要特別留意其他駕駛。

在車輛高速行進時,積極的查看後視鏡,保持對周遭車輛相對位置的意識。切車道前,除了檢查後視鏡,也最好多一步驟轉頭向後查看,確認後視鏡死角裡沒有車。如果後視鏡有加裝警示燈,會讓我們更容易注意到視線死角裡的車輛。

車輛行進中,有時不見得能透過玻璃直接觀察其他駕駛。這時候我們需要透過行車動態、方向燈,去預判駕駛移動的意圖、熟練程度、專注程度、以及性格是急躁或慢悠。

碰到在車道上左右搖擺,或是在直行時卻一直閃方向燈的車,駕駛很可能是新手,或是不專心,適當的和他們保持安全距離。有些新手駕駛也會在車子後方貼上貼紙,這也是可以用視覺去留意的資訊。

觀察到對方開車比較躁進,散發出了想切車道的意圖,或者是透過觀察交通標誌、交流道出口位置,可以預判接下來車道要合併時,一定會有旁車需要切車道時,我們就可以提早減速,創造距離,讓其他車輛可以輕鬆的切進車道。

一般直行的道路上,我們也應該預防性的保持安全距離。理想上去保持一個「兩秒法則」:我們與前車的距離,是前一台車如果突然停下,至少有兩秒的反應時間,這樣比較不容易發生事故。行車也像在人際關係,是有社交距離的。主動跟別的車輛保持距離,也就不會給人在逼車的感覺,就更不可能會因此激怒別人,引發行車糾紛、路怒症。

兩秒法則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兩秒定律

然後,路上的速限標誌是參考用的,重點是和周遭車輛保持安全的相對速度。配合周遭車輛的速度行駛,視覺上其他車子就不會看起來忽快忽慢,也會減少需要踩剎車、踩油門的反應次數,讓行車變得更安全。

如果有用手機導航,通常塞車路段,會顯示紅色。如果發現前方路段已經變成紅色,就可以主動放慢速度,避免自己在看到前方車陣後才突然的減速,後車可能會反應不及,撞上我們。

導航app畫面
圖片來源

最後行有餘力,去留意周遭車輛類型,是大型車、小型車?這會讓我們知道如果和旁車相撞,可能會發生多大損傷。也去看看這些車輛是否狀況良好?鈑金是否有撞痕?發生在車體什麼位置?有破裂的車窗?或有故障、不會亮的車燈?這些在車身上留下的損壞痕跡,都會暗示駕駛的謹慎程度。過去會魯莽開車的人,現在也有十之八九會魯莽開車,這些都是車輛身上可以去觀察的視覺資訊。

針對這些防禦性駕駛(Defensive Driving)的要點,台灣交通部和車輛研究測試中心分別發行了關於汽車駕駛機車駕駛的電子書,有需要的人可以下載來讀!

3.3. 車輛暴力事件

絕大部分的車輛暴力事件,必須建立在我們與攻擊者之間是相對靜止的前提下,才有可能發生。如果有路人要劫車,絕對不可能去劫一台行駛中的車。說得更極端,就算是有另一台車的駕駛想要朝我們的車開槍,那也要兩車之間沒有相對速度,才能有效瞄準。

只要可以持續保持車輛的行進,並調整相對速度,旁車基本上是無法施行暴力的。所以我們會看到,車輛行進間發生的路怒症,攻擊者一定會先把車開到前方,先擋住後車的行進路線後,靠惡意的減速,逼後車停下來,之後才下車進行攻擊。劫車也是同理,不先把目標車輛停下來,歹徒也無法進入駕駛座把車搶走。

需要留意的,是車輛必定處於靜止狀態的時刻,例如停車時、等紅燈時,以及旁車試圖擋住我們前進方向的時候。建立、並保持自己車輛的操控自由度(freedom of maneuver),讓自己前方和其他車輛保持一定距離,隨時可以繞開前車,切換行進方向離開現場,就是防範車輛暴力最有效的方法。

在停車場要上下車之前,也應該充分查看環境中是否有可疑人士。停車時,不要馬上就熄火下車,先用後視鏡確認一下停車位附近是否安全,這樣如果真的有狀況,車子仍然可以迅速移動。準備上車,走向車輛時,也應該確認停車位附近是否有可疑人士徘徊,避免自己在打開車門時遭遇劫車。

劫車前,歹徒會試圖阻擋目標車輛,讓目標車輛停下來。保持車輛移動,是最好的策略!

此外,車輛有時也會是歹徒的犯案工具,例如在綁架、搶劫後,讓他們帶著戰利品迅速離開現場。(就算歹徒失手了,也得迅速逃離現場)

當我們作為行人,看到路邊的靜止車輛時,最直接的觀察,就是看看駕駛座上有沒有人?在做什麼事?引擎有沒有熄火?回答這些問題,就能說明這台車是不是已經做好隨時可以起步離開的預備,那可能就值得稍微提高警覺。(當然這情況也可能是來等著接小孩回家的家長。)

靜止的其他車輛和我們的相對位置,也是可以去觀察的資訊。如果你覺得某台車可疑,那它是否擋在特定的出入口上?明明停車場很空,為什麼刻意停在我們的停車格旁邊,跟我們的車靠得很近?這些視覺資訊都會進一步幫助我們後續評估危險程度。

或者在開車時,也可以留意一下後方是不是有台車一直尾隨我們

4. 觀察建築結構

現代人的生活大部分的時間是在建築物裡度過的,掌握建築物的結構,逃生路線在哪、有哪些安全配置,必定會增強我們的狀態意識。如果是特殊情況,有攻擊者侵入建築物的時候,他也必定得要按照建築物裡的格局、既有路徑移動,一棟房子有門有窗不闖,偏要選擇破牆入室,真的不太可能。充分了解所處建築結構,也會幫我們更掌握環境的狀態。

處於空間內

當我們身處某個建築物裡,會保持靜止一段時間時,應該盡量身處能看到周遭最多變化的位置

既然「已經」待在建築結構裡一段時間,我們理應早就充分觀察過目前的空間。如果這個空間會發生變化、產生新資訊,多半是來自外部。因此,關注的重點,是目前空間與外部空間連通的位置,也就是出入口、門口。 有時候,窗戶也會將外界資訊帶進室內,如果不是觀景窗,而是對著室外街道的窗戶,也值得特別留意一下。

哪個位置是最好觀察到出入口的,如果真的毫無概念,下次到餐廳用餐時,不妨觀察一下服務生、廚房、吧台的相對位置在哪?為什麼服務生或老闆總能第一時間就向進門的客人打招呼?為什麼他們很快的就能發現舉手示意要點餐的客人?有人餐具掉了、茶杯空了,為什麼很快就會有人替我們補上?餐點吃完了,為什麼很快就有人來收空盤,或是上帳單?

這是因為餐廳的工作人員會處於能夠把客人的狀態盡收眼底的位置,所以不用太消耗心力,很自然地就會接收到客人的各種變化。其實餐飲服務業本身就需要大量使用狀態意識,雖然應用目的不同於防身,但技巧、訣竅是相通的。我們在生活中接觸到服務業人員的機會很多,因此可以用他們作為很好的學習範例!

服務生

如果在學校、公司的座位已經固定下來了,不方便改動,那至少在去餐廳、咖啡廳、圖書館、健身房這些地方選擇位置的時候,可以好好實踐這些作法,讓我們保持良好的狀態意識。

同樣的概念,也可以應用在大眾交通工具上。一台巴士,可以被視為一個有前後兩扇門的房間;在捷運、火車上,每一節車廂也可以視為一個房間,車門口和車廂通道,就是車廂空間裡的出入口。上車後,就試著移動到可以把出入口盡收眼底的位置。這樣一來,就算坐在車上通勤時,想掛起耳機聽點音樂、稍微滑一下手機、或想點事情,只要不是專注到忘我,都是沒關係的。

和在路上行走或駕駛時不同,當我們處於某個建築空間時,通常會從事某件事情,例如上課、上班、享受美食、在餐桌上社交聊天、逛街查看商品、看電影或聆聽音樂演奏,等等。如果我們為了保持狀態意識,全神貫注的關注出入口的變化,結果卻沒能專心聽講、用心品嚐食物、沒能享受到與家人、朋友相聚的時光,那就本末倒置了!

防身,追根究底是為了讓自己的幸福不被他人破壞,那麼前提就是我們有活得幸福快樂。

我們是因為有想做的事情,想要享受生活、找樂子,才會進入這個建築空間的。而防身,是我們確保自己能夠享受生活的手段;而不是反過來,變成證明自己很懂防身才是目的,結果走到哪裡都過的疑神疑鬼,這樣實在稱不上是活得快樂。

只要我們處於這個能將出入口盡收眼底的位置,那就放心的享受當下,投入其中!因為我們已經處於有利的位置,萬一真的發生狀況,我們在第一時間自動就會留意到視覺上的變化,立即就能讓自己進入戰鬥、應對的心理狀態,並迅速採取行動。

相信自己的事前訓練,也相信自己能快速的切換狀態,能讓我們能更自在的去從事當下要做的事情!

進出空間時

反過來,當我們要進出建築物的時候,也一定會先經過門口。如果建築物的門口周遭有窗戶,那在進門前,我們就可以先用視覺,得到關於室內或室外的資訊。此外,練習從門的把手、門閂位置,判斷開啟的方向;如果情況允許,還可以利用牆壁位置,去推估門後面的房間結構,預判開門後可以往哪些方向移動。

門
這扇門透露出三項資訊:
1. 門把要用轉動的。
2. 從門的鉸鏈可以判斷出這扇門要用拉的打開。
3. 門的左方是轉角,穿過門後,不可能再往左轉,只能直行或右轉。

而進到建築空間時,第一件事就是找到所有的出入口。我們既然進入了建築物,接下來勢必會停留一段時間,也就變成「處於空間中」的狀態了。確認了出入口之後,我們才好依照上一個小段落提到的原則,找出可以將出入口盡收眼底的位置,並盡可能處在這個位置,以利我們保持良好的狀態意識。

會服務客人的公共場所,往往出入口不會只有一個。像是餐廳、商家,除了給客人用的大門,通常還有一個給工作人員進卸貨用的後門。是餐廳的話,這個後門通常會在廚房裡,所以只要從用餐區穿過出餐口進入廚房的話,理論上就能從後門撤離。能夠意識到這一點,並把這個知識點變成經驗的話,會讓我們在碰到緊急狀況,需要快速撤離建築物時,更具體的規劃逃生路線。

除了後門,平時在公共場所裡更常見的,是專用的緊急逃生口。大部分的國家都會有法規規定大型建築物裡,必須要裝設會發光的逃生出口標誌,這樣緊急狀況發生時,民眾才知道要往哪跑。下次身處住宅公寓、學校、辦公大樓,百貨公司、電影院、餐廳、醫院,這些建築物的時候,不妨留意一下最近的逃生標誌在哪裡。

除了逃生出口標誌。滅火器、警報器、甚至是AED,通常也會有較醒目的標誌。尤其是在住宅、學校、公司這些我們很熟悉,也會長時間待在裡面的建築物,更是要去留意這些器材的位置,避免發生狀況,分秒必爭時才要從頭找起。公共場所裡如果有配置警衛,也留意一下他們的站崗位置。

出口標誌

關於出口

出口,其實不是只是一扇門那麼簡單。一條完整的逃生路線,可以分成三部分:

  1. Exit access(出口途徑):這是從我們的所在地,要進入出口之前的路徑。例如從我們的房間,要通往公寓的逃生梯之間的路線。
  2. Exit(出口):有很多出口不只是一扇門,簡單的穿過去就完成逃生。例如公寓裡有照明、有防火牆、有排氣口,從五樓直通一樓的逃生梯,整體而言都算作出口。
  3. Exit discharge(疏散口):這是整個出口結構裡,真正通往外界的那個部分。以公寓逃生梯為例,就是一樓通往室外、街上的最後那一扇門。

要順利逃生,這三個部分都必須暢行無阻。在公共場所用視覺觀察逃生口位置時,盡量對這三部分都去建立狀態意識。如果住在有專人管理的公寓,通常管理方會負責保持逃生路線的暢通,但也有公寓管理方失職的可能性,偶爾可以自己檢查一下,也順便搞清楚從自己的房間通向最近的出口要怎麼走?以及這個出口最後的疏散口到底通往哪裡?

如果公寓沒人管理,或是自己住在獨立房屋裡,保持逃生路線暢通就是自己的責任了!

附註:以上的定義來自OSHA(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美國聯邦勞工部的職業安全與健康管理局)的法規

出口標誌
圖片來源

補充:戰術術語

有了上述的觀察,應該是足以應付絕大部分發生在建築物裡需要迅速撤離的緊急狀況。如果行有餘力,可以再多了解一些關於建築格局的戰術意義,這也會讓我們對建築物有更好的狀態意識。

逃生時若有持槍攻擊者,逃生路線裡最好能找到掩體,讓我們在逃向出口前,不至於完全暴露在風險之中進行移動。建築結構裡,可以替我們擋住攻擊者的掩體分成兩種:

  • Cover 掩護:攻擊者無法看見我們,而且掩體可以擋下子彈,保護我們。
  • Concealment 掩蔽:攻擊者無法看見我們,但掩體擋不住子彈。

磚牆、水泥柱、金屬板,通常屬於掩護;桌子、布簾、木板制的牆壁,通常屬於掩蔽。在用視覺觀察建築物內的掩體時,可以稍做區分,確保自己知道這是哪一種掩體。

在執法單位進行室內攻堅時,有時門口、走廊會被稱為Fatal Funnel(直譯:致命漏斗)。這是因為當我們要經過這些地方時,其實是處於戰術劣勢,相當危險。敵人們可以對著門口、走廊口集中射擊,就好像漏斗把傷害集中起來一樣,對意圖通過的人造成很大的威脅。

又加上進入室內之前,我們無法確認房間裡到底有什麼,通過門口的一瞬間,會有大量的視覺資訊流入腦海;但對於在室內的人而言,其實只要關注門口的變化就好了。需要處理的資訊量不對等,也是造成戰術優勢/劣勢的原因。

出口標誌
圖片來源

5. 練習

上面說了這麼多,要怎麼練習才是真正的重點!

如果過去完全沒有狀態意識的觀念,要一次性的在生活中做到全部,實在太強人所難。這篇文章其實已經把要觀察的事物透過段落,切割成好幾份了,初學者可以採取各個擊破(divide and conquer)的學習策略,例如從最簡單的人的整體開始,在生活中培養觀察、收集資訊的習慣。習慣了之後,再更進一步,逐漸增加觀察的內容,這樣久了,就會培養出完整的狀態意識。

而最好的練習環境,就是自己當下的生活環境。因為我們對自己周遭已經足夠熟悉,也知道環境裡的細節、背景知識,加上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練習,即使這個環境很和平,我們總是能從中挖掘出更深入的資訊。

練習狀態意識,可以用類似玩遊戲、自問自答的方法進行訓練。例如,走進一家餐廳,練習快速的找出所有的出入口、逃生口;或是走在路上看到其他行人的時候,練習用3秒鐘快速的掃視一眼,考驗自己在短時間內把握住多少資訊。開車上路時,也可以把預測旁車移動意圖,猜他是否會切車道當成一個遊戲,這樣下次碰到有人開車比較急躁時,你會對於他們的行為有多容易預測感到有趣!

平常出門,去超市購物、在路上開車、上學上班、去餐廳用餐或拿外帶,都是練習狀態意識的好機會。不必非得要用真實的暴力事件錄影,把自己套入情境模擬才能有效練習。反而初學者如果這樣做,很容易會變成硬要在日常生活裡去找出暴力事件的蜘絲馬跡,而不是真正觀察、接收周遭的變化,那就本末倒置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