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美國頻傳的砸車偷竊,以及有哪些避免砸車偷竊的有效作法?

Authors
  • Name
    自我強化筆記
    Twitter
發佈日期:
最後更新:

搶劫、劫車、歹徒入室、仇恨攻擊等更為嚴重的暴力犯罪,或許有不少人一輩子都不會碰到。 但砸車偷竊(smash-and-grab),相對就常見許多,在你認識的人裡,很可能就有人的車子曾被砸過。

該如何防範這種犯罪?這篇文章會先帶你認識砸車偷竊的犯罪型態,然後說明值得採用的預防策略!

文章封面圖片
目錄
1. 了解砸車偷竊
1.1. 為什麼砸車?
1.2. 砸車偷竊如何進行?
1.3. 在哪裡砸車?
1.4. 怎樣的車容易被砸被偷?
2. 避免砸車偷竊的策略
2.1. 選擇安全的停車場
2.2. 判斷室外停車位是否危險
2.3. 車上不留貴重物品
2.4. 留意車輛外觀
2.5. 車窗貼膜
2.6. 其他作法
3. 車子被砸之後怎麼善後
4. 結語

在美國生活,砸車偷竊是一大治安問題。尤其在海外移民最多的加州,那裡的砸車偷竊更是臭名昭彰

雖然砸車偷竊通常不會伴隨肢體傷害,但砸車偷竊可不只是一件很討厭的事情,碰到了自己認虧而已,如果發生了可能會比你想像的更麻煩。

會被砸被偷的,不只有金錢或財物,也包括證件、個資、信用卡、備用鑰匙等。今天這一起砸車偷竊事件,可能會是下一次犯罪的起因,像是身份冒用、盜刷信用卡、詐騙,或甚至是歹徒拿著鑰匙循線找到住址去進行入室偷竊或搶劫。

不論是短期旅遊或長期居留,都值得花點時間充分了解砸車偷竊的預防策略!多一份謹慎,也會避免自己成為下一個砸車偷竊的受害者!

1. 了解砸車偷竊

想要預防犯罪、進行防身的第一步,一定是先去了解犯罪型態。能正確的認識犯罪事件,我們才能以事實為基礎,利用理性思維,建立出真正有效的防身策略。而不是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盲目地順從恐懼或憤怒來進行防身。

以下我們透過這幾個問題,來加深對於砸車偷竊的認識:

1.1. 為什麼砸車?

了解歹徒要砸車的前因後果,是協助我們建立預防策略的關鍵。

砸車最主要、最常見的目的,就是為了竊取現金、車上的值錢財物,包含手機、筆電、包包、個人行李等。 如果歹徒認為車子裡可能有槍械、毒品可以偷,這也可能是他們砸車的動機。(新聞報導

此外,汽車零件也是偷竊的目標之一,例如車上音響、電池、車輪(相關連結)、安全氣囊(新聞報導),都是歹徒可以偷去變賣的物品。

被偷走的安全氣囊
被偷走的安全氣囊。圖片來源

歹徒可能也會偷走備用的住家、車庫鑰匙,以及帶有個人資料、住址等資訊的文件或電子裝置,讓他們得以醞釀下一次的入室偷竊、搶劫的犯罪計畫。 也有歹徒的目標是盜取個人證件,例如這起新聞案例裡,提到其中一名受害者曾在一次砸車中被偷走皮夾後,歹徒冒用他的駕照去租車,並用租來的車進行更多犯罪,也害他不斷被警察盤查。

又或者竊賊其實是想要把整台車偷走,而他認為車上可能有備用的車鑰匙,決定賭個運氣打破車窗,進入車中翻找,最後沒找到鑰匙,放棄偷車離開現場。所以最後我們看到的結果,是車子留在原地,但被人侵入,而不是車子直接消失。

砸車並不只是為了錢財,也可能是出於惡作劇、報復、仇恨犯罪等理由。有時車主就是因為族裔、車上的政治符碼和標語、宗教符號等理由,而被歹徒砸車,但這時不見得一定會伴隨偷竊。(新聞案例

1.2. 砸車偷竊如何進行?

有時砸車偷竊是一種投機性犯罪,歹徒發現了有個合適的目標,能賺一筆快錢,於是臨時起了歹念,犯下罪行。

也有時候,砸車偷竊是一種組織犯罪。畢竟要轉賣贓物也需要特殊管道,而幫派份子以團隊進行砸車偷竊,效率會更高,用贓物變現還可作為組織的資金來源。 一幫歹徒裡,通常會分工進行盯哨、尋找目標、執行砸車偷竊等工作,並確保有車手在旁待命,得手後可以迅速上車離開現場。

在歹徒尋找目標車輛時,通常是在停車場裡或在路邊來回走動,一邊掃視車窗裡是否能看見值錢物品,或是評估這台車看起來好不好偷。 此外,也有相關報導指出歹徒也會利用共享租車平台(例如Getaround),從App上尋找目標。

形成組織的歹徒,車手也可以直接開著車,沿著路邊停放的車移動,執行偷竊的歹徒把車上的東西偷出來後,就可以直接丟到車裡,然後馬上去搶下一台車,效率非常高。

歹徒們開著車砸車搶劫
歹徒透過團隊合作,掃街進行砸車偷竊。新聞來源

接著介紹侵入車輛的方法。最簡單粗暴的方法,相信大家都知道,就是直接敲碎車窗,然後伸手進去拿出物品,或是從內部打開車門。而要敲碎車窗,並不需要用錘子、鐵鍬,歹徒其實只要用一支小工具,例如Center punch(中心沖),很輕易的就能瞬間擊碎車窗,在短時間內完成偷竊。(參見監視畫面[1][2]

另外,Ninja Rocks,也就是火星塞的碎片,用這種帶有尖角的陶瓷小碎塊朝車窗扔,也可以以很輕易地打碎車窗(影片示範)。以上這些破窗手法告訴我們的是,要砸車的歹徒其實都能把工具收在口袋裡,犯案速度也非常迅速。

如果要從外表來判斷一個人是不是要砸車偷竊,往往比較難從手裡是否握有工具來觀察,因為這些犯案工具都很小。比較明顯的觀察點,是歹徒通常會戴著手套、穿長袖上衣,避免把手伸進車窗時被碎玻璃劃傷。

砸車偷竊的歹徒服裝
常見的砸車歹徒服裝:戴手套、穿長袖上衣。
資料補充

為什麼車窗會那樣被尖角一砸就碎成小塊?這是因為車輛側面的窗戶,通常會使用強化玻璃(Tempered glass),受到「面」的撞擊時,比一般玻璃更耐撞、不易碎裂。但因材料內部應力很大,受到「點」的撞擊時,很容易會讓局部碎開,進而破壞材料內的應力平衡,導致整塊玻璃都碎掉。

因此,強化玻璃要是真撞碎了,一定會碎成小塊。這其實是安全考量,避免發生車禍時,如果是用一般玻璃,產生的碎片較大,可能會插入人體深處,造成重傷。

而車輛正前方的擋風玻璃,使用的是夾層玻璃(Laminated glass),受撞擊時並不會碎成小塊。所以以上介紹的砸車的手法,對擋風玻璃是沒用的!

如果歹徒如果打算連車一起偷,不想打碎車窗的話,也可能會使用以下工具開門:

  1. 一種稱為Slim Jim的鐵片,從車窗的縫隙伸進車門內部去勾開門閂。(影片示範
  2. 或是一種稱為Lock Out Kit的工具組,先把一個可以充氣膨脹的塑膠片插到車門縫隙中,用幫浦打氣將車門撐開一個小縫隙後,再用一支長鐵絲去勾開車門把手。(影片示範
  3. 針對老舊車款的車門鎖,甚至還可以用一條鞋帶打個繩結去開鎖。(影片示範

歹徒破窗破門後,很輕易就能偷走放在座位區的物品。此外,車上副駕前方的置物箱(glove box),通常也會被打開、撬開;後車廂如果是和座位區連通的(例如休旅車),裡面的東西也會被偷走,或者是歹徒一開始就去敲碎後方擋風玻璃,直接取出後車廂裡的物品。

即使是sedan車型的轎車,後車廂沒有玻璃,且與座位區不連通,其實只要歹徒手動把後排座椅放倒,一樣可以拿到後車廂裡的東西。因此我們必須理解:只要歹徒能接觸到車輛,那麼車內的任何隔間,都有可能被闖入,只是難易度不同而已!

放倒後座
放倒後座,就能拿到後車廂裡的東西。圖片來源

1.3. 在哪裡砸車?

哪些地方會更常發生砸車偷竊,需要特別留意?

首先是治安不好、犯罪者較常出沒的區域。這些地方可能有幫派的地盤,而前一段落有提到砸車偷竊是犯罪組織的一種賺錢管道;比起到其他不熟悉的地方下手,幫派在自己熟悉的街上砸車,各方面來說都更方便。

再來就是無人看管,沒有警察或私人保全巡邏,便於埋伏的場所。 例如深夜、人煙稀少的公共露天停車場、路邊的停車格,或是昏暗、缺乏照明的停車場。甚至也有歹徒會選在登山步道入口的停車場進行砸車偷竊(新聞報導

有時就算是住宅區,例如私人房屋的車道、公寓的停車場,如果是露天的、又沒有設置管理員、監視器等防盜措施。這樣的停車場也可能會發生砸車偷竊。(新聞報導

砸車事件也常發生在旅遊景點,因為這裡充滿了來自外地的遊客,而遊客如果有開車,通常會是租來的車,且車上可能會載有個人物品、行李箱,對歹徒來說具有足夠誘因。 而且遊客畢竟是來玩的,普遍心態都比較鬆懈,也因為是外地人,往往不了解當地治安狀況,對周遭環境缺乏警覺性。如果真的出事了,要報警也很麻煩,遊客可能會選擇自認倒霉,不了了之。所以對歹徒來說,砸遊客的車,報酬不算差,風險還更小。

旅遊景點的砸車報導:[1] [2] [3] [4] [5]

更多關於旅遊中的人身安全,歡迎參考這篇:

更極端的砸車搶劫,發生在道路上,駕駛都還在車上,引擎也是發動的,而歹徒趁著車輛暫時處於靜止的時候,進行砸車搶劫。但這種情況通常是歹徒早就已經鎖定目標,正在尾隨車輛伺機行動,剛好碰到這個機會所以下手。雖然這個案例感覺很誇張,但它是例外狀況,絕大部分的砸車仍然會在車主不在場的時候進行。真的想要防範這種案例的話,重點反倒在於如何應對尾隨車輛

00:00在路上直接砸車搶劫。新聞報導也證實了歹徒一開始就已在尾隨受害者的車了。

1.4. 怎樣的車容易被砸被偷?

首先是老舊的車。老車是否更容易被砸,這資料不足,不好說。但資料確實顯示老車更容易被偷。這是因為老車的防盜設計,通常沒有新車的完善,歹徒更容易入侵。而每當有新的防盜設計推出後,歹徒可能也需要一些時間才能學會新車的破門手法;所以相對來說,會有更多的歹徒懂得如何入侵老車。

2020年十大最常被偷的車款
資料來源:NICB。這是2020年的資料,可以看到最常被偷的車,以十幾年以上的老車為主。

其次,是載有值錢物品的車,尤其是把物品留在座椅上,從車窗外就能一覽無遺的車。先前已經介紹過歹徒的砸車速度可以有多快,而看到車上直接放個包包、物品的,歹徒根本想都不用想,大可先花個5秒偷出來,拿到手之後再慢慢檢查物品到底有多少價值!

最後,租來的車,通常也是砸車的高危險群。畢竟會租車的,大部分都是遊客、外地人,比起當地居民,這些人相對的缺乏警戒心,也不知道哪些地方治安差。

而且遊客的車上,也很可能會裝有值錢的行李、相機、筆電等個人物品,因此對於歹徒而言也很有吸引力。加上租賃車有時很容易辨識,可能是車身上印有租車公司的logo,或是在擋風玻璃處有條碼,甚至是車牌長得不一樣,可能是有特別的文字標記,或是車牌號碼符合特殊樣式。甚至歹徒可能會用車輛識別碼(VIN)查詢功能,判斷出一台車是不是租賃車。

路邊的zipcar
有些租賃車很容易辨識。

2. 避免砸車偷竊的策略

砸車偷竊基本上是發生在車主不在場的時候,所以能討論的主要是事發前、事發後的預防與善後。畢竟沒有人會24小時全程守在車輛周遭警戒,就算我們很會打架,或是身上有槍,槍法又準,只要人不在現場,那就無用武之地;而本站不斷強調的那些保護人身安全的防身原則,例如:狀態意識戰鬥心態色碼判讀危險預兆,在面對砸車偷竊時,也相對的派不上用場。

但這不代表我們就無能為力,只能兩手一攤,祈禱壞事不要發生。這種情況正是預防性防身策略的應用場合之一!

犯罪學的眾多理論中,日常活動理論(Routine Activity Theory)認為,犯罪要發生,必須同時湊齊三個條件:有犯意的攻擊者合適的目標缺乏監察者。 只要能消除其中至少一項條件,就能降低犯罪發生的可能性。

日常活動理論概念圖
日常活動理論示意圖,出自維基百科

有意識的去消除上述三種條件的的行動,被我概括稱呼為預防性防身策略。關於預防性防身策略更完整的介紹,讀者可以點擊連結做延伸閱讀。現在我們先針對砸車偷竊的情境,搭配前一章節提過的,關於犯罪型態的知識,來分析哪些預防措施是有效的!

2.1. 選擇安全的停車場

如果車子要長時間停放(超過半小時),情況允許的話,盡量選擇有門禁、有管理員,閒雜人等不易自由進出的停車場。物理上直接隔絕竊賊與車輛的接觸,是預防砸車偷竊最直接有效的做法。用日常活動理論來解釋的話,這屬於消除環境中「有犯意的攻擊者」的作法。

例如前往公寓、學校、公司、旅館、百貨公司、醫院等場所時,盡量選擇把車停在專用的室內車位,或有專人管理的停車場裡,一定會比停在公共停車場,或路邊車位上更加安全。

住在私人房屋的話,也可以盡量把車停到車庫裡,並關上車庫門,避免直接將車子停在露天的庭院車道上。這樣不只降低砸車的可能性,也能預防劫車發生

2.2. 判斷室外停車位是否危險

我們不會永遠都有安全的車位可以停車。尤其如果是開車出遊,或是出門拿外帶需要臨停的時候,常常是只有露天車位可停的。

露天車位因為缺乏物理上的屏障,又屬於需要提高警戒的「過渡空間」,停車前我們可以多做一個判斷車位周遭是否危險的步驟。如果發現環境中存在「有犯意的攻擊者」,我們可以去找另一個更安全的停車位。

最簡單的,就是在下車後,留意停車位周遭的地上是否有殘留的碎玻璃,這很可能是前一起砸車事件留下來的痕跡,也代表附近存在著「有犯意的攻擊者」,這裡並不安全。再花點時間去找下一個停車位會更好!

地上的碎玻璃
車窗碎玻璃示意圖。通常砸車偷竊不會砸方向燈,所以實際上不見得會看到有顏色的碎片在地上。

在找車位、停車時、下車後,也可以留意周遭是否有人在盯哨、觀察停放的車輛。通常這些人會展現出行為上的異常,以下介紹如何辨識出這些異常。

辨識異常的第一步,是清楚的了解什麼是正常。不論是在露天停車場,或是在路邊街道上,正常情況下這些場所裡的人們會處於移動狀態,而且會有一個明確的移動方向與步調。正常情況下人們也只會專注的做自己的事情,不太會去管別人在做什麼,所以並不會四處張望。

歹徒的異常行為,在於他們因為要尋找目標,移動時會顯得漫無目的,方向變來變去,步調可能會忽快忽慢。即使他們保持靜止,我們也會觀察到歹徒的注意力都放在周遭他人身上,他們的視線會不斷掃視周遭的車輛和人群,除了是尋找目標,同時也不斷確認附近有沒有目擊者。 如果進一步發現他們的穿著也異於常人,例如戴著手套、或在夏天穿著長袖上衣,這也能進一步的說明對方可能不懷好意。

最後,平時多看新聞,多了解生活環境的治安狀況。如果事前已知自己會前往砸車經常發生的區域,我們也就不必刻意提醒自己,而是很自然的就會加強戒心;或是我們也可以依據自己的行程,調整通勤方式,例如改搭計程車,或改成請家人朋友接送,避免自己的車需要長時間停放在那些治安差的區域裡!

2.3. 車上不留貴重物品

除了一邊消除環境中「有犯意的攻擊者」,我們也同時可以讓車輛不要成為「合適的目標」。

前面的段落說明過,歹徒要砸破車窗、並偷出座位上的物品,是非常容易且迅速的。只要看到座位上有東西,歹徒會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偷出來再說。

而且只要歹徒能接觸到車輛,給他夠多時間,他一定有辦法入侵到車內的任何隔間裡偷東西。所以不管是座位上、置物箱、後車廂,都應該避免把任何物品留在車上會比較妥當。

具體作法包括:

  • 短暫下車時,不要把手機、皮夾、包包留在車上。這些可以貼身攜帶的物品,一併跟人一起下車。
  • 不要在車上的置物箱裡(glovebox)放任何貴重物品,例如證件、備用鑰匙、含有個資的文件等。
  • 即使可以合法的在車上放槍,下車後也盡量不要把槍留在車上。

有時車上一定會載有貴重物品,例如剛買到高單價商品(電子產品、樂器、傢俱等),或旅途中正載著行李前往住宿地點,這時建議直接前往目的地,盡量減少在中途停車的次數。用餐、觀光、買東西,這些活動都可以等到把行李、貴重物品安頓好後再來做。

裝滿行李的後車廂

日常通勤上班上學時,車上也通常會有個背包,裝著筆電、重要文件、私人物品。 如果真的要在通勤途中停車做其他事情(買菜、買東西、到餐廳吃飯),最好的作法就是把背包隨身帶上,絕對不要把背包直接留在座位上。

如果不想隨身帶上背包,一個辦法是把背包裝到沒有窗戶的後車廂裡。但要這麼做之前,應先確認周遭是安全的。如果周遭並不安全,就不建議在室外停好車後,才下車把背包從座位區移動到後車廂。

如果一個區域裡可能有砸車賊,我們已經知道他們會在附近徘徊、尋找目標。因此我們把物品移動到後車廂的行為,可能會被歹徒看見,這等於告訴他後車廂裡裝有不想被偷走的東西。就算後車廂沒有窗戶,他還是可以從座位區,把後排座椅往前倒,偷出後車廂裡的東西。

如果要把東西放到後車廂,最好在安全的地方就這麼做。例如剛要從住家、學校、公司上車離開時,就直接把背包放到後車廂裡。這樣就算中途臨時要下車做其他事情,就可以避免在室外的過渡空間裡打開後車廂。要是沒能提早計畫好,那就下車時把背包隨身帶走,絕對不要留在車上!

2.4. 留意車輛外觀

前面有提到,有些租賃車上面會印有租車公司的logo、條碼、或是車牌號碼有特定樣式,讓明眼人一眼就看出這台車是租來的。

而就算我們是開自己的車出遊,車牌上可能也會顯示自己來自外縣市、外省、外州。也就是說,我們很難隱藏自己不是當地居民的事實。 這部分我們能做的相對有限,最重要的,是要有身為外地人的自覺,坦然接受自己就是歹徒眼中「合適的目標」這件事。至少我們能先做好心理準備,也讓自己的行動多一分謹慎。

在國際、國內旅遊,或到外地出差,需要租車時,建議挑選車上沒有印著公司logo的車。雖然歹徒只要花時間仔細端詳處於靜止的車子,最後一定會發現這台是租賃車。但如果車身看起來跟其他車輛無異,那至少在路上行駛時,我們的車輛不會主動歹徒吸引注意力,他們也無法一眼就辨識出這是租賃車,這可以避免有歹徒從半路尾隨我們的車輛,伺機行竊、行搶。

2.5. 車窗貼膜

關於車輛外觀,還有一個常見的討論,是關於要不要在車窗上貼膜,包括防爆膜(Security film)和隔熱膜(Tinted glass)。

文章前面有提過,除了前方擋風玻璃之外,車上的窗戶都是強化玻璃,可以輕易被砸碎。因此,也有不少人建議在側面車窗上貼膜,讓歹徒無法輕易砸破車窗;或是讓車窗變得更黑,讓歹徒更不易從外面看見車內狀況,藉此避免砸車。這些做法真的有用嗎?

確實,貼膜的車窗會造成破窗額外的困難。因為車窗被擊碎後,碎片仍然會黏在防爆膜上維持原來的形狀,歹徒會需要花更多時間和力氣,才能把整塊被防爆膜黏著的碎玻璃給敲開,這些額外的敲擊、以及警報器的聲響會讓歹徒吸引更多注意力,他們有可能會因此放棄犯罪。

但底下的影片也說明了,只要歹徒願意繼續努力,他終究還是能打破車窗,偷出物品。因此,防爆膜其實無法保證一定防盜,它真正的功用是在於延緩歹徒的侵入,以及減少車窗碎裂時需要清理的碎片。

00:05防爆膜:延緩歹徒的侵入,減少車窗碎片。

至於要貼隔熱膜的理由,有一派說法認為讓車窗更黑,歹徒從外面更不易發現車內物品,可以減少隨機犯罪。

但也有另一派說法認為,只要車內沒有可見的物品,不貼隔熱膜,可以讓竊賊更快的確認我們的車不是目標。但如果車窗顏色深到看不見內部,竊賊可能會認為車裡一定有值錢物品,反而更要砸車。

這兩派說法乍聽之下都有合理的地方,到底誰才是對的?

從我目前找到的資料來看,車窗是否有貼隔熱膜,與車輛是否被砸被搶,並沒有顯著的關聯性。同時,在美國各大城市警局的網站上,我也從來沒有看過關於要貼或不貼隔熱膜的建議。

要知道,在美國的砸車偷竊是一個很嚴重的治安問題,如果貼隔熱膜真的對於預防犯罪有顯著影響,不論是正面或負面,理論上警方應該會在網站上加強宣導。而既然警方沒有這麼做,我會更傾向認為,貼不貼膜,影響真的不大。

所以我的建議是:如果要貼膜,就以防爆膜、隔熱膜原本的功能為主要考量就好,不需要刻意為了防盜而去貼膜

  • 如果希望在出車禍、發生碰撞時,車窗可以更安全,不要讓玻璃碎片亂噴,傷及乘客,那就去貼防爆膜,而這也會順便得到延緩砸車賊的「副作用」。
  • 如果希望減少車內來自日照的紫外線,降低車內氣溫,提升車內隱私,或是讓車輛外觀更帥氣,那就去貼隔熱膜。

自己的愛車想要怎麼升級,這是關於提升個人生活品質的考量,那就不該本末倒置,變成交由歹徒來決定。我們應該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與喜好來決定!

而不論車上是否有貼膜,如果想要防盜,那就請確實執行前面介紹過的,依循日常活動理論的預防性策略!

2.6. 其他作法

也因為砸車偷竊在美國常常發生,在網路上可能會流傳許多車輛防砸防竊的訣竅、偏方。然而其中有些做法並不切實際,建議不要輕易的全盤接受。

要判斷這些作法是否實際,我們可以用日常活動理論來思考:這個策略有消除有犯意的攻擊者合適的目標缺乏監察者任何一項條件嗎?如果都沒有,那就無法保證這個策略的有效性,因此不實際。

例如新聞報導指出,在砸車偷竊非常氾濫的舊金山,不少民眾可能真的被砸怕了,會流傳、採取一些詭異的策略,例如不鎖車門,甚至停車時直接把後車廂打開,或自己把後座座椅放倒,車窗搖下來,並在車上貼字條,告訴歹徒車上沒東西,不要來砸了。

這一類策略,很明顯的並沒有消除日常活動理論中的任何一項犯罪條件,有些甚至是本末倒置。 不鎖車門、保持車廂開啟的作法,也許真的可以保護車窗不被打碎,但竊賊也能更容易的把車上零件或整台車直接偷走,這種做法就只是挖東牆補西牆而已。

要是不鎖車,有些歹徒、遊民也可能會把車輛當成一個暫時據點,在車內過夜睡覺、大小便、甚至是酗酒、嗑藥、性交。讀者也可以到reddit討論串上閱讀更多相關描述。

停車時開啟後車廂
在舊金山路邊停車時,直接開啟後車廂的車輛。圖片來源

此外,也有人會建議可以安裝額外的防盜警報器,或是假警報器(看起來像警報器,但其實只是一個會閃爍的LED燈而已)。

然而實際上,砸車偷竊發生得太快了,歹徒都能光天化日的砸車,其實也不會怕警報器。我認為在這個情境下,警報器無法作為日常活動理論中的「有能力的監察者」,達到防止犯罪發生的功效,所以我也不推薦用這個策略來防砸車。(但對於需要花更多時間才能得手的偷車賊可能仍然有用的。)

總而言之,這些偏方往往都是以車輛會被入侵為前提的消極性策略,既然被入侵是前提,那更說明了這些策略的目的不是預防犯罪,而是降低損失。所以我會建議讀者如果要採用,也要清楚意識到這一點。這些策略也應只作為輔助,它們不該是我們主要的預防策略!

3. 車子被砸之後怎麼善後

文章的最後,來說說假使車子真的被砸了,該怎麼善後。

手機如果還在的話,先拍照,把車子的損傷記錄下來,以利後續報警向保險公司理賠

接著檢查車上有什麼被偷了,迅速確認自己的損失。理想上,你的車上應該沒有放任何貴重物品、證件、含有個資的文件。 但萬一這些東西被偷了,記得要做後續處理:

  • 如果信用卡遭竊,要向銀行通報,讓他們把卡鎖起來,避免被盜刷。
  • 如果駕照、護照遭竊,之後要申請補發,也最好報警,避免身份被盜用。未來如果有需要,可能也需要考慮改名。
  • 如果筆電、手機遭竊,建議也儘速更換社群帳號、銀行的帳號密碼,避免遭到盜用。如果被偷的是公司的電腦,也記得進行通報。
  • 如果鑰匙遺失了,建議向公寓通報,或是換掉私人住家的鑰匙,避免歹徒日後進行入室偷竊或搶劫。

清理車輛內部時,記得不要用手碰玻璃碎片,很容易會被割傷。試著用外套、掃把,或是車上其他物體把散落的碎玻璃從座位上撥掉,這樣至少坐上去不會割傷腿。 剩下地板上的玻璃渣,可以讓修車廠在換玻璃時一併處理;如果真要自己清,也建議用吸塵器來清,減少割傷自己的風險。

如果知道自己住在砸車的高風險區域(例如美國加州),或是要在這些地方租車的話,建議在買車險時,也可以多投保綜合險(Comprehensive),真的碰到砸車時,也許就不用再額外破費支付修理費用。

4. 結語

以上是關於砸車偷竊的犯罪型態、預防措施、處理善後的討論。

坦白說,這篇文章篇幅其實比我預期的要更長,查資料的過程也讓我理解,這種常見但相對輕微的犯罪,反倒隱含很多細節,都是需要謹慎進行防範的。

如果讀者真的讀到這裡,相信您一定是個關心防身議題的人。以下還有其他相關文章,有空的時候也歡迎讀讀看,希望能幫助您強化人身安全!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