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暴力的醞釀過程(一):驗證事前預兆的存在

Authors
  • avatar
    Name
    自我強化筆記
發佈日期:
最後更新:

你是否認為:暴力攻擊都是毫無預警、突然發生的?我們必須成為武功高強、反應神速、心理抗壓性極強的人才有辦法瞬間應對?

這篇文章要介紹的是暴力的醞釀過程。讀完這篇,你會理解到暴力事件其實是一段過程,而且99.99%的狀況中,歹徒都會顯露出事前預兆。也因此,判讀事前預兆,會是防身中一個有效、可靠的實踐內容!

文章封面圖片
目錄

1. 暴力並非突然發生,而是一段過程

除了少數極端暴力型態(例如大規模槍擊案),這種暴力的醞釀過程相對不明顯;個人防身情境中更常見的社會性暴力、掠食性暴力,其實都具有明顯、可觀察到的醞釀過程

→ 還沒聽過什麼是「社會性暴力」、「掠食性暴力」?歡迎參閱這篇文章:
認識暴力型態(二):盤點個人防身需要面對的暴力型態

這代表絕大部分的暴力事件,都不是「突然發生」的。一個人主觀上會覺得暴力攻擊總是毫無預警地襲來,是因為客觀而言,他對於暴力的醞釀過程渾然不知,只有在被歹徒攻擊的那一刻,目標這才認知到「糟糕,危險發生了」。

為什麼我能說得這麼篤定?證據就是,世界上沒有人能辦到瞬間移動。任何突然現身、並動用暴力的歹徒,一定是先進行了一段移動、埋伏的過程,才有辦法出現在我們面前。又或者,是在發生糾紛、爭執的過程中,目標預設這只是吵架而已,沒有料到對方可能會動手打人。所以最後肢體衝突爆發時,才會令目標感到錯愕、震驚。

瞬間移動
只有虛構作品中才會出現「瞬間移動」。

因此,我們要理解暴力其實是一段過程。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越滾越快;暴力事件也一樣,隨著時間進展,會變得越來越危險。

你可能有聽過人家說出門在外,要「罩子放亮、提高警覺」。但眼睛到底是要看哪?自己預期要警戒的對象,具體來說到底是什麼?

用雪球來做比喻的話,重點並不在於提防身旁會突然出現一顆高速移動的大雪球,把我們撞飛。我們真正要提防的,是在附近滾得還很慢的小雪球。因為這些身邊的小雪球滾著滾著,很快就要變成身邊的大雪球了。

我們知道大雪球很可怕沒錯,但如果只是拼命警戒身邊可能會出現大雪球,卻不去注意腳邊的小雪球,結果等到這顆小雪球原地變大了,才發現它的存在,最後當然會覺得「大雪球總是無預警的突然出現」。

而這些「小雪球」,實際上指的就是所謂的「事前預兆」。接下來,在我們更了解暴力的醞釀過程之後,就會發現有某些行為,是歹徒在動手之前100%必定會出現的預兆。知道這些,至少能讓我們有更多信心:那種只能在遭遇瞬間迅速作出反應的暴力事件,其實非常少,絕大部分的事件都有可能在對方動手之前就開始應對!

2. 過程中必有預兆

現在知道了暴力是一段過程,如果還能進一步證明醞釀過程中必定顯露出預兆,那就代表能夠判讀事前預兆的話,任何人,不分男女老幼、高矮胖瘦,都有辦法在對方動手之前,察覺到危險的存在。

理解到在歹徒動手之前,我們就能提早開始應對暴力事件,當然這是一大進展。也許有人已經迫不及待想知道必定出現的事前預兆有哪些,這裡我先說答案絕大部分的事件中,必定會出現的事前預兆,是「視線」與「移動模式」。為什麼這兩項預兆必定會出現,在我們具體了解暴力的醞釀過程後,就能充分解釋!

當然,事前預兆並不只有這兩項,不同情境、不同事件裡,還存在更多可觀察到的預兆。但至少這兩項事前預兆共通性非常強烈,幾乎在所有暴力事件中都會發生,所以先把這兩項預兆學起來,大致上就能夠應對多數情況。而剩下的預兆則可以不用急,之後慢慢學就好!

為了說明為什麼「視線」與「移動模式」的預兆必定會出現,以下就針對兩種常見暴力型態:「掠食性暴力」與「社會性暴力」,分別介紹它們的醞釀過程!

3. 掠食性暴力的醞釀過程

我們先介紹掠食性暴力的醞釀過程。掠食性暴力的目的比較明確:搶奪資源(資源型),或享受施暴過程(過程型),因此情況中的分支比較少,相對容易理解。以下我們用這張動圖來說明掠食性暴力的醞釀過程。

→ 更多關於「掠食性暴力」的介紹,請參閱這篇文章:
認識暴力型態(四):深入探討「掠食性暴力」
掠食性暴力的醞釀過程

3.1. 目標進入視野

掠食性暴力的起始點,一定是從目標進入歹徒的視野開始。可以反過來這樣想:如果有歹徒自己一個人在空蕩的街道上徘徊,就算他有犯罪意圖、想搞事,只要周遭沒有其他人出現,這名歹徒也不可能引發什麼暴力事件。

進入視野

3.2. 評估(受害者篩選機制)

目標進入歹徒視野後,接下來是進行評估,這個評估可能是有意識,或下意識的。假設有一群歹徒埋伏在偏避的停車場,預謀要搶一台車。發現有人走過來了,結果定睛一瞧,發現是個身材魁梧的肌肉壯漢,這時歹徒們可能就覺得「算了」、「再觀望一下他會不會透出破綻」、「再等下一個目標就好」,於是就(暫時)放棄出手。

除了遠處的觀察,歹徒也可能透過搭訕,對目標進行試探,看看這人對危險是否敏感,好不好下手。這種搭訕,除了是試探,也同時是幫助歹徒取得更多優勢的一種手段。

別忘了,這是掠食性暴力,歹徒一定更傾向尋找脆弱目標下手,而不太可能去挑戰強者增加風險。等到歹徒評估、篩選出期望中的脆弱目標後,此時歹徒決定行動

3.3. 縮短距離並動手

決定行動後,通常這時歹徒和目標之間仍然會有一段距離,因此歹徒要做的下一件事,是縮短距離,才能動用暴力,完成「奪取資源」或「享受施暴過程」的目的。這可能是歹徒主動接近目標,或是埋伏著等待目標自己移動過來。

縮短距離

有些歹徒,可能一進到攻擊範圍就立即動手,將目標打個措手不及。也有些目標可能會先進行一定程度上的搭訕、肢體接觸,一方面是取得更多戰鬥上的優勢(讓目標分心、放下戒心,更進一步拉近與目標的距離),另一方面這些行為也可以視為一種評估,相較於稍早基於「觀察」的評估,這時再次透過「互動」,確認目標的脆弱性。

也有些歹徒,會在縮短距離階段花更多心思、時間:

  • 歹徒可能會利用障礙物遮蔽行蹤,或從後方接近目標,讓目標難以察覺;
  • 歹徒也可能會躲在定點埋伏以逸待勞,等目標自己走過來;
  • 歹徒也可能會進行一段長時間的尾隨過程(徒步、開車),例如鎖定了剛從銀行領錢出來的目標,就一直跟蹤他直到目標抵達目的地(例如住家,或下一個地點的停車場),沒有防備的時候,這時再進行突襲。

等到歹徒確實取得戰術上的優勢,他可能會選擇這時候動手;反之,如果遲遲無法取得更多優勢,謹慎一點的歹徒,也可能選擇放棄,再重新尋找找下一個脆弱目標就好。

3.4. 騙取信任

還有一些歹徒並不急著立即出手,他們可能會進行更長時間的搭訕、互動,透過騙取目標的信任,或以話術搭配心理學技巧,進而操控目標行為。歹徒當下的目的,可能是邀請目標搭便車、單獨赴約、一起移動到另一個更隱密的第二場所、讓目標提供更多個人資訊、等等。這些看似無害的短期目標,其實是為了醞釀更嚴重的暴力攻擊。

搭訕

最後等到一切時機成熟,目標也按照歹徒的期望,走入了設計好的圈套後,歹徒就能在目標無防備、也無法求救的劣勢條件下動手。

預兆分析

掠食性暴力當然種類很多,但從醞釀過程中並不難發現共通處:歹徒因為要評估目標,視線必定會緊盯目標。就算評估時間很短,但接著為了要縮短距離,不論是主動接近目標、或等目標走近,歹徒都必須持續注視著目標動向。因此我會說,視線是99.99%的狀況中會出現的預兆。

話說得這麼滿,也許有些人還是會質疑「視線」真的可靠嗎?如果碰到從背後高速接近,一把搶走行人的包包就迅速逃逸的搶劫,這個預兆還有用嗎?當然有用,歹徒在高速移動(不管是奔跑、騎機車)時,更需要緊盯目標,才能抓準下手時機。

不論如何,視線的預兆都會發生。只是大部分的人聽到背後有動靜時,不見得會轉頭查看,所以才看不見預兆。但這不代表預兆不存在或沒有發生,只要你願意去找,就一定能看見預兆!

而歹徒為了縮短與目標之間的距離,不論是主動接近目標,或原地埋伏等候,歹徒的「移動模式」也一定會出現不自然之處。包括移動方向徑直對著目標、攔截目標去路、在不自然的地點駐足停留、試圖侵入近距離範圍。

→ 這篇文章列舉大量實例,各位能具體看見「視線」、「移動模式」的預兆長什麼樣子。歡迎參閱:
【事前預兆知識點 1】絕大部分的事件中必定顯露的預兆:視線、移動模式

接著我們繼續介紹社會性暴力的醞釀過程!

4. 社會性暴力的醞釀過程

社會性暴力最常見的原因,是為了捍衛尊嚴、爭一口氣,雙方大打出手。具體原因很多,族繁不及備載,可能雙方長期處於糾紛中,也可能是臨時發生的意外、誤會;或者出面糾正違反規定的人,以及有意無心的冒犯舉動,都有可能激怒對方。

總之,社會性暴力會開始醞釀,通常是起於某一方心中產生了不滿。反過來說,只要沒有人覺得不高興,大家和樂融融的相處,那麼社會性暴力基本上無從發生。

附註:社會性暴力中的「樹立地位」型態算是個例外,歹徒不見得有被冒犯,主要是歹徒想要透過施展暴力,建立自己的地位與權威。(校園、職場)霸凌,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更多時候,我們可以將它視為一種過程型的掠食性暴力來理解。

→ 更多關於「社會性暴力」底下4種不同型態的介紹,請參閱這篇文章:
認識暴力型態(三):深入探討「社會性暴力」

以下我們用這張動圖來說明社會性暴力的醞釀過程:

掠食性暴力的醞釀過程

4.1. 立即動手

心中產生不滿之後,有些人脾氣比較火爆、情緒不穩、素養比較低落的,可能就直接動手打人了。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行車糾紛、路怒症:不管有沒有真的出事,或是肇事責任在誰身上,總之其中一名駕駛在事發之後,直接下車,掄起拳頭、拎著球棒就要朝另一人招呼過去。

路怒症

又或者,是發生了針對種族、宗教、性向的侮辱或人身攻擊,又或是意識形態、政治立場的對立,這種情況也常常會立即引爆劇烈的肢體衝突

4.2. 隱忍

另一種可能性,是心中不滿的人選擇隱忍。也許是出於外部原因,可能附近有警察、對方看起來不好惹;或是出於內部原因,可能性格比較敦厚,或覺得起衝突不值得,所以自己選擇大事化小。大部分的時候,事情就這樣結束了。

少數情況下,不滿會持續累積。可能這個人持續的受到對方的騷擾、挑釁、戲弄、冒犯,最後,心底的不滿壓抑不住了,一次性爆發出來,直接演變成劇烈的肢體衝突。

4.3. 表達不滿

更常見的情況,是心裡有不滿的一方,會以口語表達出不滿。這除了抒發情緒,更常見的是要求對方改變行為。常見的例子包括:

  • 不小心造成他人肢體傷害,或損壞他人所有物
  • 疫情期間,出言糾正不遵守規定沒戴口罩的人
  • 要求違停駕駛移動車輛
  • 原本應該提供的服務、商品有瑕疵

表達出不滿之後,如果這份有得到妥善應對,也許某一方選擇道歉、退讓,或提出用其他方式補償;或用談話解開誤會、用幽默化解敵意;或是有第三者的介入、調停,平息了當事人心中的不滿,那麼事情基本上就結束了,通常不會再演變成肢體暴力。

糾紛得到平息

然而,不是所有的不滿都能被妥善處理,有時雙方都有不能、不願退讓的理由,因此僵持不下。或者有時候,表達不滿的一方,可能會直接帶著敵意、情緒,向對方大吼大叫,這時候除非另一方有很好的修養,不然通常會進入口語爭吵階段。

4.4. 爭執持續升溫

如果雙方都拒絕退讓,並因此吵起來,這時未得到處理的不滿,就會變成兩人間的面子問題。彼此都覺得自己沒有被充分尊重,對方竟敢瞧不起我,無視我的感受,蠻橫任性的恣意妄為。而雙方口語上爭執不休,會造成情勢不斷升溫,當事人情緒越來越激動、敵意也逐步加深,下一步就是爆發肢體衝突。

通常在爭執過程中,某一方越來越激動,話說得越來越難聽,距離越靠越近,開始用手指的對方的臉、推對方一把、甚至擺出戰鬥架勢,讓另一方覺得對方打算動手之後,肢體衝突就開始了。

口語爭吵

通常這種情況下,雙方都會覺得是對方先起的頭,自己是正當防衛。某一方如果被對方用手指近距離指著臉,勢必會覺得受壓迫、威脅,這時會想將對方手揮開、或伸出手要求對方保持距離;這樣的舉動,也反過來會被對方認為自己原本只是動口而已,沒想動手的,怎麼你就主動進行肢體接觸了,是準備要揍我嗎?那我也只好先下手為強。

當然,這個狀況中,確實存在主動退讓、退出爭執的可能性,但為了保護自己,面對威脅時築起防衛姿態,變得緊繃、情緒化,是一種本能,鮮少有人有辦法在憤怒的情緒中突然冷靜,退出爭鬥。如果真有這麼好的修養,那一開始也就不太會吵起來。

又或者是發現對方準備要動手打人時,當然這時也存在逃跑的可能性。但之所以會與人爭執,本來就是因為自己心中產生不滿,或是自己已經不想、不能再退步。一開始既然沒有選擇離開現場,而是進行爭吵,那就不太可能吵到一半,才突然選擇逃跑

如果對方看起來凶神惡煞、不好惹,有些人如果知道自己打不過,一開始就不會去招惹對方。會繼續與對方爭執的,要不就是看不出戰鬥力差距、沒思考過對方會動手,要不就是對自己的實力有信心,不覺得自己打不過對方,因此這兩種人往往都很容易選擇繼續和對方爭執。

總而言之,只要當事人吵起來,就很容易一路吵到底;而只要繼續吵下去,爆發肢體衝突的可能性就非常高,這跟誰對誰錯、有什麼規定習俗、教養高低,關係都不大。

預兆分析

因為社會性暴力發生的情境,往往伴隨著人際互動,而視線又是非語言溝通中的一大要素,因此在這種暴力型態裡,雙方一定能夠觀察到彼此的視線與表情。

從視線中,我們也能夠判讀對方的情緒、精神狀態。誰是心平氣和地想要解決紛爭,誰是氣急敗壞地前來理論,又有誰是怒髮衝冠一上來就要直接揍人,或是試圖隱藏眼神中的憤怒和恐懼,視線左右張望,就要快要爆發,這都是能夠從視線中判斷的資訊。

而從對方的移動模式,也能夠判斷出危險程度。想要直接衝上來揍人的,移動速度一定比較快,步伐更寬、更重、更急躁,甚至在接近的過程中就已經握起拳頭、擺出戰鬥架勢。至於想要用談話解決紛爭的人,移動模式必定會比較和緩,也會和對方保持一定距離。

除了同樣會在掠食性暴力裡出現的「視線」與「移動模式」,只要不是碰到一見面直接動手的狀況,通常在社會性暴力中,口語爭執階段還能夠觀察到更多事前預兆

社會性暴力和掠食性暴力最大的差異,就是社會性暴力有可能靠談話解決。但選擇談話,並不代表我們只能不斷的退讓、道歉、擺低姿態。有時候在靠談話解開誤會前,仍然需要先經歷一小段帶有敵意的爭吵過程,而也只有能勇敢的面對另一個人的情緒,我們才有辦法做到真正的溝通,進而用談話平息爭端。

如果想嘗試靠著談話解決衝突,又要確保自己不會因此受傷,此時很重要的關鍵,就在於如何判斷對方會不會吵架吵到一半時,決定動手打人?這時,談話過程中對方展現的身體姿勢(肢體佔據更多空間,手腳浮躁)、生理現象(嘴唇顫抖、呼吸加快),都會是判斷依據之一。

而以上內容,是「判讀事前預兆」的其中一個很重要的防身知識點!

5. 結語

了解暴力的醞釀過程後,除了驗證事前預兆的存在,這也能作為一塊堅實的知識基礎,讓我們產生信心,相信自己有辦法在事發之前展開應對手段。

然而,只是知道自己能夠提早應對,這樣還不夠。了解暴力的醞釀過程,在防身中最重要的意義,是找出發展過程中,可以介入、改變最終結果的時機有哪些,使我們真正意義上的掌握事件的主導權。

下一篇,我們要繼續討論如何從以上暴力醞釀過程中,找出可以介入、運用「六大防身策略」的時間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