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暴力型態(三):深入探討「社會性暴力」

Authors
  • avatar
    Name
    自我強化筆記
發佈日期:
最後更新: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今天我們想要防身、想要對付暴力,自然要充分的了解暴力!

在本系列的第一篇文章,介紹了個人防身的應用範圍,是「人際暴力」中的「社區暴力」;第二篇文章則是進一步介紹了「社區暴力」底下的更多暴力分類。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會針對「立即性暴力」中的「社會性暴力」,進行更深入的介紹!

文章封面圖片
目錄

0. 社會性暴力是什麼?

「社會性暴力」(Social Violence)一詞,出自《Facing Violence》這本防身書。 在自然界裡,我們會發現動物施加在同物種,和異物種的暴力,其型態是截然不同的。

同物種間的暴力,通常是出於爭奪群體中的地位、求偶,或維持秩序,很少會讓目標受重傷或死亡;至於異物種間的暴力,基本上是出於狩獵,獵食者為了活下去,需要獲得生存資源,也就是吃掉獵物,這時就是你死我活的狀況了。

當然,現今人類的生活型態更加文明,已經無法和動物放在同一標準上比較。但人類的暴力型態,仍然很大程度保留了這兩種模式,因此《Facing Violence》將人類的暴力歸納為社會性暴力,與掠食性暴力(Predatory Violence)。

以上的分類法給了我不少啟發,也讓我發現到區分暴力型態在個人防身中的價值。因此直接引用書中知識,作為這個網誌宣導的防身知識中的一部份!

以下針對人類的社會性暴力,做更進一步的說明!

0.1. 人類的社會性暴力

只要是經過社會化的人類,對於社會性暴力一定不陌生,因為它已經很自然的融入在人類社會的互動之中,也是一般人最常碰到的暴力型態。這種暴力會存在,是為了有效的爭奪群體中的支配地位、面子,我們甚至可以將它看成一場以暴力為媒介的表演秀。

社會性暴力不一定需要動手打人,像是辦公室政治、家族、團體的權力鬥爭,都不見得會使用肢體暴力,但個體依然是有意識,甚至是帶著惡意在爭奪群體中的地位。而畢竟這是個討論防身的網誌,我們要著重討論的是「會訴諸肢體傷害」的社會性暴力!
社會性暴力

既然是表演秀,這也意味著社會性暴力常常是需要觀眾的,社會性暴力的「表演者」透過施加傷害,向觀眾,也就是所屬群體證明自己的支配性(Dominance)、地位,並宣告自己需要受到尊重。正因為這與自己的尊嚴、價值感有關,通常身處社會性暴力中的人會本能的想要繼續爭鬥,不願退讓或逃跑,不想讓自己丟臉或顯得窩囊。

就算理性上知道逃跑是更明智的選擇,實際上能做到一聲不吭就逃跑的人少之又少。很多人即使不動手,也還是會嘴上不饒人的回罵、叫囂,依舊會讓衝突繼續升溫。 會如此的戀戰,正是因為一個人的尊嚴,和他的自我認同極其相關,所以在英文裡,也會用「Ego Battle」(尊嚴的戰鬥)來描述這種暴力衝突。

通常是實力、地位相近的個體,才會用社會性暴力來決定誰的地位更高。如果實力、地位都相差懸殊,除非是某一方誤判強弱,或有額外的理由,否則雙方不太可能進行爭鬥。強者去打弱者,只能證明他欺負弱小,反而自降格調;弱者去打強者,則是風險非常高,要是失敗可能會受重傷。

也因為是來自相同群體、實力相近的人相互競爭,社會性暴力一般來說不太致命,這也是避免群體因內鬥過度弱化,對外反而失去整體的競爭力。但前提是觀眾和競爭者都屬於同一群體,萬一觀眾和攻擊者屬於同一群體,而目標是外部人士,社會性暴力仍有可能造成嚴重傷害,甚至致命,這一點很快會在下文中解釋。

談到這裡,已經可以先整理出幾個幫助我們快速判斷暴力型態的依據:假使附近沒有觀眾,對方實力又與我方不對等時(武力更強、人數更多),這就很可能並非社會性暴力,而是需要更加謹慎處理的掠食性暴力

接著更深入的來認識社會性暴力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四種:爭強顯勝、團體歸屬、教育規則、樹立地位。

1. 爭強顯勝

這就是最典型、最常見的社會性暴力,兩個人產生糾紛後,覺得自己的面子、尊嚴被侵犯,沒有人願意讓步時,衝突就開始了。通常先是嘴上開始叫囂,然後雙方面對面的對罵起來,吵的越來越激烈,個人空間開始被侵犯,開始有人用手指著對方鼻子,並產生一些推擠拉扯,很快地就演變成肢體衝突。

雙方會產生糾紛的原因很多,兩人可能先前認識,也可能完全不認識,以下舉幾個例子:

  • 到球場上報隊打籃球時,有人可能打的比較髒,被頂、被撞痛的一方就生氣了;
  • 因為交通糾紛(超車、逼車)起衝突,甚至是出車禍了,肇事方還試圖爭論、怪罪對方;
  • 走在路上自己的女伴被別人亂盯著瞧,或是出言、出手騷擾,因此上前理論;
  • 排隊等候時,前一個人拖拖拉拉,或是有人插隊或解壓縮,把自己等很久的東西直接搶走;
  • 顧客提出要求,結果被商家拒絕服務時,可能會覺得自己被對方瞧不起,因此生氣;
  • 兩人相互認識,因為某些事由進行談判,例如朋友拖欠借款、鄰居之間的責任分配、物品毀損的賠償事宜等,結果談判破局,某一方被激怒,情況升溫成肢體衝突。

而以上這些情況裡,暴力的觀眾包含對方,要讓對方明白自己不是好惹的,也包含身旁的朋友、路人,或是女伴、其他女性的視線,或是當事者心中想像出來的「他人觀感」,不想被旁人認為自己是個不敢吭一句,只會吃悶虧的膽小鬼,這也就是所謂的榮譽、面子、尊嚴。

「爭強顯勝」類型裡,雙方目的是捍衛自己的顏面,如果想調停暴力,重點就在於如何給予對方面子。當然啦,直接痛扁對方一頓,打到他怕了逃走或倒地不起,也是平息暴力的一種辦法。但如果出手後被告了,往往很難主張正當防衛。除非你的拳頭和後台都夠硬,可以花時間花錢打官司,也不在意會因此丟掉工作、受到輿論批評等,不然實在不建議這麼做。

既然反擊不見得是最佳選項,但對方又打算透過傷害我們取回他的面子,這時有哪些其他作法呢?

一個常見的辦法,就是靠其他人來調停,這時雙方都得到一個台階,可以保留面子的退出爭鬥。這時停手,就不是膽小鬼了,兩邊都起身奮戰過,是因為看在調停者的份上,所以才停手的。只是這個辦法,只能等別人來介入,我們沒有任何主導權,因此我們還得再多找找其他辦法。

在女人強勢的介入並調停後,本來在進行ego battle的兩人就各自退開了。

有些人主張直接無視對方,什麼都別做,「不要和他一般見識」,只要不隨之起舞,一個巴掌拍不響,衝突自然就解決了。我認為這是大錯特錯,無視不只無法解決問題,當對方在爭面子時,無視對方掉頭就走,反而會讓對方更加受辱,讓他想要追上來繼續戰鬥。尤其是在面對面的衝突中,如果把頭轉開假裝沒事,其實是讓自己毫無防備的承受對方的攻擊。 (延伸閱讀:防身時冷處理,是「降溫」還是「不處理」?

真的不想和對方糾纏的話,除了不搭理對方,更重要的是迅速逃跑,脱離現場遠離爭端。只是如同前面提到的,人會本能的想要留在社會性暴力中不願抽身,在眾人面前逃跑,說的簡單做起來難。如果都能放下自尊逃跑了,那也可以考慮在爭吵階段就展現服從,直接向對方認輸道歉,把面子給他。只要對方能就此停手,我們也不那麼在乎面子的話,雖然心情可能會不太好,但這仍是個平息暴力的有效辦法。

如果不想損及自己的面子,又想要讓對方能保有顏面的退出爭鬥,這時就需要運用口語情勢降溫(Verbal De-escalation)的智慧了。如果能運用機智、幽默、成熟的態度,化解一開始的糾紛,不要進入相互叫罵的階段,那麼情勢也很難發展到肢體暴力的階段,自然就不必動手。

但萬一情勢是跳過口頭爭吵,立即進入肢體衝突,對方一句話都沒講就直接一拳揮過來,這時我們除了逃跑就只能戰鬥。至於展現服從或口語情勢降溫會不會有效,能不能兩邊都無傷離開,很大程度取決於那個攻擊者。這我有段親身經驗,有興趣的話可以點開下方框框閱讀!

我的親身經驗

2. 團體歸屬

前面的「爭強顯勝」時常是一對一的情況,而「團體歸屬」這種型態,可説是有複數攻擊者的「爭強顯勝」,可以是一對多,或多對多。然而「團體歸屬」的危險性,卻要比「爭強顯勝」高出許多,而且不是單純的倍數增長而已。

這是因為在這情況下,尊嚴被侵犯的是一個群體,群體成員為了捍衛群體的面子,一同起身對抗外來者。而這時的「觀眾」同時就是攻擊者們,對外來敵人施展暴力,即是建立歸屬感,並向其他成員展現忠誠度的一種方法,如果有成員不願意動手,反而會其他成員被質疑他不夠忠誠。

因此攻擊方很容易會把目標往死裡打,一旦攻擊者們正在施加暴力的興頭上,很少會有成員願意冒著被討厭的風險,跳出來告訴大家「我們該收手了」。 除了缺乏煞車機制,再加上從眾效應,只要有人開始加大暴力程度,其他人也會跟上同伴的步調;甚至為了證明自己更加忠心,再用更大的力道攻擊目標。 由此可見,「團體歸屬」類型的暴力很容易極端化,變成一群殺紅了眼的野獸。

社會性暴力:團體歸屬

如果是勢單力薄的面對「團體歸屬」型態,能夠避免開戰就盡量避免,能夠逃跑、擺低姿態解決的,就那麼做。舉例而言,如果我們穿著支持某個政黨的衣服,不小心走進了一家餐廳,裡面所有人都是另一個政黨的支持者,這時可能會有人開始叫囂嘲諷、嘻笑怒罵,故意前來找麻煩、出言羞辱,甚至要求我們滾出去。

這時最好的做法就是照他說的做,走為上策,馬上離開現場。否則在這種一觸即發的狀態下,很難進行口語情勢降溫,話也說不清楚,很容易越描越黑,一弄不好就會變成「一對多」的暴力衝突:打輸了,會死得很慘;真打贏了,這些人也會再來提告、甚至日後報復。沒有夠硬的後台幫自己撐腰的話,很難靠自己和一群人進行長期鬥爭。

附註:這裡我以迴避「日後報復」為理由,主張要盡量避免開戰,是因為「團體歸屬」型態中,往往會比較難主張正當防衛,無法佔據到太多優勢;面對多名攻擊者時,又會處於極度劣勢中,實在吃力不討好。但在一般情況下,我們不應該過度擔憂對方會日後報復,而不敢進行反擊。不然在面對任何暴力衝突時,沒有人能保證對方一定不會報復,那就永遠都無法採取行動了。

而如果是自己所屬群體,準備和另一群人打群架,我們必須承認這時會很難選擇逃跑,因為這會被視為一種背叛團體的行為。我所能想到的辦法裡,可能只有第三方出面調停才有機會無傷地解決衝突,而且這個第三方要夠有權威,或面子夠大,才能讓兩派人馬都願意退一步來談話。

而最壞的情況下,就只能開打了。

3. 教育規則

「教育規則」型態的社會性暴力,帶有一種處罰、公審的概念。通常是群體中某個成員犯錯了、違反規定、觸犯禁忌,或頂撞了上位者,因此以肢體暴力的形式,對目標施行懲罰。通常攻擊者和目標都屬於同個群體,暴力的觀眾則是群體裡的所有成員,包含目標在內。這時肢體暴力程度通常不會太嚴重,因為群體仍有意接納目標作為成員,才會需要「重新教育」目標,使他認識規矩。

但如果會下狠手把人打死,或把人打個半死,施加私刑,剁手指、挑腳筋之類的,通常是黑幫、暴力集團。理由也會更偏向「殺雞儆猴」,雖然受罰的是某個成員,但剩下的其他成員才是觀眾、才是被教育的對象,昭告所有人群體的規矩不得違反;或者這是施加給被黑幫剝削掌控的對象,由狼施加給羊的暴力,表面上是「教育規則」,要讓羊群服從、畏懼狼。但從來不會有狼把羊當成自己的一份子,與其說是社會性暴力,本質上其實更接近「掠食性暴力」。

也別忘了,涉及到黑幫的,是屬於「集體暴力」,這就超過了個人防身的範圍。如果不記得集體暴力是什麼,可以複習一下本系列的第一篇文章
社會性暴力:教育規則

然而個人防身情境裡,基本上不需要考慮「教育規則」型態。因為個人防身處理的是「社區暴力」,面對的是關係不緊密的熟人、陌生人,而陌生人並不會去相互「教育」,就算嘴上說是要「教訓」,但本質仍可能是要爭面子、排擠異己、或要欺壓傷害。

至於真的會碰到以肢體暴力進行「教育規則」的情況,多半代表你身處的環境、(次)文化,就是有這樣的規矩,甚至是身處受到黑幫控制的環境,情況往往更加複雜,也已經超出了個人防身的範圍。是要留在群體裡承受暴力,還是脫離群體起身反抗,這就不是我一個外人可以插嘴的事情了!

4. 樹立地位

人們除了會因為感覺面子受損,透過暴力手段將尊嚴取回;有時暴力也是「樹立地位」的一種手段,有些人即使面子沒有受損,但還想獲得更多尊重、地位,因此會「故意找麻煩」。相信大家對這種暴力並不陌生,霸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以下我們先用霸凌,來幫助我們理解「樹立地位」型態的社會性暴力。

4.1. 霸凌

霸凌並不只是開比較過分的玩笑,或是單純的搞排擠,透過孤立目標,用類似「教育規則」型態,施加人際關係上的懲罰。霸凌的本質,也就是「樹立地位」型態,是透過對目標施加暴力,在踐踏他人時讓自己充滿力量與自信,也使其他人懼怕自己,進而建立自己的地位

關於霸凌和樹立地位的關聯,已是被廣泛認知的事實。這裡有台灣中央研究院的文章,以及美國聯邦政府「停止霸凌」的中文版網站,供讀者參考。

霸凌
霸凌,一種「樹立地位」型態的社會性暴力。

「樹立地位」型態中,暴力的觀眾是目標之外的其他人。與「爭強顯勝」型態不同,「樹立地位」型態,並不是要爭面子,所以不需要去向目標展現自己有多不好惹。攻擊者之所以要對目標出手,根本不需要目標先「惹到自己」。攻擊者可以找任何理由,來合理化暴力的使用,進而創造出一個替自己贏得尊重的舞台。

因此,如果演變到肢體衝突階段,這時就算展現服從、低頭道歉,也很難讓對方停手。因為對方的算盤,是要透過施加暴力,去獲得更多尊敬;相對而言,從目標展現服從、道歉中所獲得的面子,根本不夠,攻擊者不會就此滿足。而目標越是不反抗,就越是給了攻擊者一個絕佳的舞台,讓他能夠安全的展示暴力;反倒是目標如果反擊,攻擊者還要忌憚如果真被他打趴,反而會對他的地位造成傷害。

採用口語情勢降溫,也不會像面對「爭強顯勝」時那麼管用。只是去說服對方這是場誤會,讓對方能夠保全顏面的退出爭鬥,對「樹立地位」型態的攻擊者來說並不夠。從局勢分析角度切入,對方的面子打從一開始就沒有受到威脅,也沒有什麼誤不誤會,是對方想要得到更多尊重,才會想動用暴力的。如果不能先營造出「對方的地位可能會受損」的局勢,任何談判都不會有用。

4.2. 極端團體的暴力

比霸凌更嚴重的「樹立地位」型態暴力,發生在極端群體中,例如黑幫、武裝團體。在這些群體中,使用暴力、違反社會規範,常常是被嘉許、崇拜的,也是用來邀功、樹立地位,並讓其他成員認同自己的手段(多少有種「投名狀」的意味)。這種用來樹立地位的暴力,通常會非常殘暴,甚至致死,這樣才好顯示自己在施展暴力上有多猛、多狂,絕不只是個普通人,值得更高的地位。

尤其是幫派中地位較低的青少年成員,通常比起成人更加渴望認同與歸屬感,除了心性未定,更容易衝動行事,不易克制自己之外,也更容易產生用暴力來樹立地位的慾望。

「樹立地位」型態的社會性暴力裡,觀眾是極端群體裡的其他成員,那目標要找誰呢?如此兇殘的暴力,不可能施加到同一掛的夥伴身上,因此選項有幾個:敵對陣營的成員、受組織控制的人口、無關的外部人士。

攻擊敵對陣營成員的例子。蘋果新聞網:求表現!黑幫成員想當大哥 竟開廂型車「攻堅」衝破仇家鐵門

其中選擇去攻擊敵對陣營成員,或是對著控制對象施暴的狀況,因為更偏向「集體暴力」,超過了個人防身的範圍,我們先不做太深入的討論;以下的討論,會聚焦在以「無關外部人士」為目標的狀況

社會性暴力:樹立地位

一種很容易被選做暴力目標的外部人士,就是旅客。因為旅客通常並非當地居民,甚至是外國人,如果出事了,當地的執法單位不見得會那麼認真的辦案,跨國執法也有困難。旅客在當地也通常不會有什麼背景、人脈,難以對加害者進行報復(不論是合法或非法手段)。

我們可以從這則美籍旅客在墨西哥被捅死的新聞報導一瞥「極端『樹立地位』型態暴力」的模樣。報導內文中有一張受害者倒在街上被圍觀的照片(照片有模糊處理),這顯示了「樹立地位」和一般掠食性暴力間的不同,差異在於:掠食性暴力通常會發生在偏僻場所、人煙稀少的治安死角,或是受害者的家裡施展暴力;但這起案例卻是在公共場所囂張的留下證據、物證,這種作法中更能看出一種「展示暴力」的意圖。

前面我們討論過,面對「樹立地位」型態時,服從或是口語情勢降溫都不會有太多效果。比較有效的做法是在演變到肢體衝突前,就迅速離開現場、或有強力第三方介入調停。再不然,就是展開反擊,而且要做好面對兇殘手段的心理準備,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這類型暴力的加害者,會包括許多青少年。不要因為對方年幼,就下意識的覺得情況不會太糟、對方下手不會太狠,甚至還去憐憫對方的處境。這些會參與犯罪的青少年,可能殺人、強姦、嗑藥都做過了,搞不好還仗著自己未成年,可以得到減刑,更無所顧忌的犯下罪行。

資料佐證:2022年的一年內,美國巴爾的摩市就已經有24起青少年謀殺。新聞連結:TEEN VIOLENCE: 24 murdered, 510 arrested this year in Baltimore City

人在現場碰到暴力威脅時,就不該被偏見、同情影響,反而使自己陷入險境,錯過逃跑或戰鬥的時機!

5. 總結

這一篇談論的內容非常多,概括了許多關於暴力型態的描述與案例。最後我們回到防身者的視角,針對面對暴力的具體手段,來做個總結!

5.1. 鍛鍊心性

前面提到社會性暴力常常會讓人無法自拔,因為當事人會本能的為了捍衛面子,繼續進行衝突行為,不論是透過口語或肢體暴力。要替應對社會性暴力做準備的話,我建議要先好好鍛鍊心性,才能在衝突中保持理智

保持理智,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狀況中才不會發生原本該迅速退場的,卻忍不住想要繼續鬥下去;或是已經該停手了,卻忍不住要繼續傷害對方,造成主張正當防衛上的困難。

5.2. 判斷暴力型態

要能妥善應對社會性暴力,前提是能準確的判斷這是社會性暴力,才能對症下藥。

我們的判斷依據,是社會性暴力通常需要「觀眾」,且通常發生在實力對等的個體之間。 所以衝突發生時,假使發現周遭沒有第三者,對方實力又與我方不對等時(武力更強、人數更多),甚至是蒙面、不想被他人認出身份,這很可能就不是社會性暴力,而是下一篇文章要介紹的「掠食性暴力」

5.3. 行為決策

知道是社會性暴力後,我們還需要快速判斷出這是「爭強顯勝」「團體歸屬」「樹立地位」的哪一種,才好判斷自己有哪些行動選項。

  • 首先要學會快速的區分出,這場暴力的觀眾是誰?和攻擊者是否屬於同一陣營?
  • 如果對方人多勢眾,就當成「團體歸屬」處理,迅速離開現場,走為上策。
  • 聽對方的訴求是什麼,如果是表達自己的不滿、覺得受到冒犯前來理論,通常屬於「爭強顯勝」。想要平息衝突的重點,在於對方的面子。可以自己定好一條界線,在對方尚未越界前,先試著用口語情勢降溫,或是道歉展現服從的方式迴避暴力衝突。
  • 不屬於這兩種情況的,就當成「樹立地位」,甚至是「過程型」掠食性暴力來處理,絕不示弱,做好逃跑或戰鬥的準備。

也別忘了,我們的防身,並不是只能在事件發生後才著手處理。我們也可以去判讀事前預兆,替自己創造更多反應時間,或是參考日常活動理論的做法,避免暴力衝突的發生。個人防身中的手段,其實比一般人想的更多元!


雖然這篇文章在談的是「社會性暴力」,但相信讀者都有發現「掠食性暴力」這個詞語多次出現在本文中。

到底「掠食性暴力」是具體是什麼?有什麼特性,應對上有哪些注意事項?下一篇文章就來詳細介紹掠食性暴力的更多細節!

下一篇:認識暴力型態(四):深入探討「掠食性暴力」

系列文章:

個人防身的暴力分類圖

附註

本篇的暴力型態分類,深受《Facing Violence》這本書的影響。我以書中知識做為基礎,繼續收集相關資料並驗證後,整理出這篇文章的內容。

關於社會性暴力底下的四種型態的名稱,其實和原文略有不同,是我針對華語的使用習慣,翻譯時做了一些調整,以下是對照表:

本篇的翻譯
原文書中的名詞
爭強顯勝
Monkey Dance
團體歸屬
Group Monkey Dance
教育規則
Educational Beat-Down
樹立地位
Status Seeking Show

其實原文的「Monkey Dance」,帶有求偶,甚至代表性交的意思。作者用這個詞來比喻「爭強顯勝」型態的暴力衝突,動機類似於動物的雄性要建立支配性(Dominance),在異性面前展現強大,爭取交配機會。這樣的用詞,在中文裡實在很難找到對應的詞語,所以我決定不按照原文了,而是根據實際上的意義來進行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