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前預兆知識點 1】絕大部分的事件中必定顯露的預兆:視線、移動模式
- Authors
- Name
- 自我強化筆記
發佈日期:
最後更新:
目錄
真的有必定顯露的預兆?
這篇文章的重點就一句話:「視線、移動模式」,是絕大部分的暴力事件中必定顯露的預兆。如果能夠學會觀察這兩項預兆,幾乎大部分的暴力事件,任何人都有辦法提早察覺、提早展開應對。
也許有人會質疑:真的假的?你怎麼敢把話說這麼滿,不怕有例外?要怎麼證明你的說法是對的?如果這些預兆真的必定顯露,那為什麼還是常常有人事前察覺不到,而成為受害者?還是說這些預兆雖然必定發生,但必須要有過人的洞察力才有辦法察覺?
要證明絕大部分的暴力事件中,「視線、移動模式」必定發生,詳細內容我寫在「暴力醞釀過程」的文章裡了。簡言之,個人防身應對的「社區暴力」中,攻擊者是關係不緊密的熟人、陌生人,因此歹徒不會從一開始就在我們身邊;又加上這世界上沒有人能辦到「瞬間移動」,因此歹徒必得先經歷一段「拉近距離」的過程,才能在近距離內攻擊目標。
為了朝目標接近,歹徒勢必得將「視線鎖定」在目標身上,才有辦法掌握、追蹤目標的動向。同時,歹徒的移動方向也會對準目標,衝著對方接近,這是為什麼我主張「視線、移動模式」幾乎都能觀察到。
如果想要看更仔細的論述過程,歡迎參閱以上文章。而這篇文章裡,我想從另一個角度出發,透過觀看監視器畫面,讓各位直接看見實際案例中的動態,藉此證明這些預兆的存在。或許這樣更勝過千言萬語的論述!
此外,監視器畫面除了用來證明事前預兆會發生,它同時也是一套很有效的教材。我自己在看了大量暴力事件的監視器畫面後,發現到這些預兆真的都不難觀察。而一般人之所以無法判讀預兆,問題並不在洞察力,而是在理解力。
畢竟暴力事件,對一部份人而言是相當陌生的,這樣的人就算看見了預兆,他的腦袋也無法聯想到預兆背後所代表的危險性,這才是為什麼有人無法察覺危險的真正原因。而透過觀看暴力事件的影像,我們能夠以一種低風險、可大量重複的方式,把他人的經驗轉化成關於暴力的知識,進而理解事前預兆,與即將發生的危險之間的關聯,幫助更多人獲得防身能力!
也因為這些都是真實發生的事件,能作為一個穩固的基礎,我們不必擔心自己對暴力的認知流於空想。而且與他人討論時,至少也能以具體事例進行說明,而不是只憑著想像、經驗、個人認知各說各話,到最後討論內容根本牛頭不對馬嘴。
以下我根據歹徒接近目標時的多種情境,整理出了12起實際案例,用來介紹「視線、移動模式」的事前預兆。透過親眼看過監視器畫面,希望能幫助你獲得在事前判讀危險的能力!
案例1:打劫靜止的目標
本篇的案例分析,先從最簡單的案例開始。在這起案例中,目標坐在室外板凳上,歹徒則是直接徒步走向靜止的目標,然後拿出手槍實施搶劫。
以上片段中有哪些「異常」?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先確保自己清楚知道「正常」是什麼樣子。
首先,歹徒全程緊盯目標,這很異常。因為正常來說,只是單純路過的陌生人並不會將視線鎖定在對方身上超過1秒鐘。一般來說,陌生人之間會有默契的避免看向彼此,如果不小心對上眼,也會迅速移開視線。
但這並不是說只要陌生人看著自己超過一秒,對方就一定是壞人。外表出眾的俊男美女,可能常會因為自己的魅力,吸引不少他人視線。但這種視線大致上是「發乎情,止乎禮」,可能是一段時間裡斷斷續續的偷瞄幾眼,被發現時會自己迅速移開視線,有時還會透漏出一股尷尬、歉意、羞愧的情緒,這種當然稱不上是危險。
但如果是那種目不轉睛、一副理所當然的態度直盯著目標看,這就明顯是異常行為,也是一種事前預兆。甚至從歹徒的眼神中能夠感受到惡意,會讓人覺得恐懼;如果歹徒的凝視帶有性意圖,目標還會產生噁心的情緒。
此外,歹徒的移動模式也明顯不對勁。正常來說,善意的陌生人會尊重彼此的個人空間,保持一段社交距離,並不會硬要走到別人身邊。
今天這條人行道本來就很窄了,一般人如果是正常的要走過去,遠遠看到椅子上早就有坐人,根本不會故意還要走在人行道邊緣上,擠壓對方的個人空間。而其中穿白色帽T的歹徒,看似離開人行道,走到柏油路上了,但移動路線卻還是緊貼著人行道,這顯示歹徒其實是要去阻攔目標的去路,這種情況一定是來者不善。
案例2:攔截移動中的目標
現在我們稍微把狀況變得複雜一點,目標正在移動,而歹徒要去攔截他。這起案例中,目標在四下無人、空曠的停車場,以固定的速度移動。我們可以看看歹徒是怎麼接近目標的。
影片中可以看到,歹徒大老遠的就是徑直朝著目標走過來,而且他的移動路徑明顯會和目標交叉,攔截目標的去路,這就是異常之處。
這個停車場那麼寬敞,正常人如果是要走回停車地點,其實沿著直線走,之後再轉彎就好了,根本不需要在停車場出口就提早跨越車道。
就算是想要節省時間,沿著最短路徑走一條直線到車上,這時正常人移動方向的延長線,也應該會指向他的車子才對。但歹徒的移動路徑延長之後,那裡只有草皮、籬笆,以及目標,這顯得非常奇怪。
又加上目標是一名在夜晚單獨行走的女子,有點常識的正常人,本來就會和她保持一段距離。不然自己突然接近對方,或許會帶給對方不安的感覺,出於一種禮貌和良知,沒有哪個正常人會毫無理由的接近她。因此,以上案例中歹徒的舉止是相當異常的。
選擇這起案例,是因為歹徒的移動距離稍微長一點,這樣大家有充分的時間觀察到這種攔截的移動模式。其他案例中,歹徒攔截目標的速度通常會再更快一點,但這種刻意攔截目標去路的移動模式是共通的。
案例3:突兀的改變腳步
這起案例發生在人行道的路口,歹徒對一名素不相識的少女進行徒手的隨機攻擊。(幸好有路人見義勇為,迅速制服歹徒!)
以上片段中的異常之處,是歹徒在發現目標後,突兀地改變了他的移動模式。原本漫無目的徘徊著的歹徒突然站定,拉了一下褲子,隨即方向明確的加快腳步朝目標接近。而且這個過程中,歹徒的視線也是緊緊盯著目標不放。
正常的兩名陌生人走在人行道上時,沒事並不會太在意對方。會一看見對方就產生反應,突然改變行進速度或方向,這很奇怪。又加上這名歹徒是突然兩眼發直的看向目標,這種彷彿發現獵物的眼神,毫無疑問是異常的,也是暴力攻擊的事前預兆。
也因為正常人走在街上時,通常會有某個目的地,會以穩定、平緩的腳步朝著既定路線移動。就算沒有目的地,只是散步、閒晃,通常也會的朝某個固定方向移動。如果有人突兀地改變移動模式,這代表他心中必定產生了什麼變化,值得我們留意一下。
突兀改變腳步的人,不一定就是壞人。也許對方發現自己把手機忘在車上了,所以才會走到一半突然折返。但這時對方的心思在手機上,折返路上根本不會去關心旁人,也不會緊盯著別人看。即使如此,看到周遭他人移動模式出現變化的時候,我們仍應該特別留意一下對方是否還顯露出其他的事前預兆,判斷對方是否造成威脅。
案例4:歹徒立即產生反應
有時候我們已經發現可疑人士迎面走過來,但他距離還有一點遠,這時不太好判斷對方是不是真的是危險,該怎麼辦?一個有效方法就是自己改變行徑方向,觀察對方的反應。以下案例就是非常好的例子:
以上案例中,目標走在街上,遠遠就察覺到可疑人士盯著自己迎面走來,於是主動改變行進方向,避免彼此的移動路徑交錯。這時歹徒也立即做出反應,改變移動方向,偏要攔截目標的去路,這種立即做出反應的行為,明顯是異常。
為什麼歹徒能夠立即做出反應,調整自己的移動模式?這證明對方一開始就已經在盯著目標,將注意力全放在目標身上,所以目標一改變移動方向,他才有辦法立刻做出反應。反之,一般人走在路上,根本不會這麼專注的觀察路上的另一個人,所以才説能夠立即做出反應的人,是很異常的。
在我們改變了移動方向後,會立刻隨之調整,要來堵我們的人,不見得一定會動手施暴。但既然會明目張膽的做出堵人這種高侵略性、缺乏尊重的作法,大概也不是什麼好東西,至少可以確定對方帶有強烈目的性。除了歹徒、搶匪之外,也可能是來乞討、傳教、強迫推銷、找人連署填問卷、或是來搭訕的人。這時就需要提高警覺,判斷對方是不是構成威脅,有必要時就提早展開應對。
案例5:長時間凝視
接著我們來看一起隨機捅人事件。歹徒犯案過程慢了一點,可以讓我們更清楚的看到歹徒長時間凝視目標的過程。
這起事件裡,我們可以看見歹徒長時間的凝視著目標,這不用說,絕對是異常行為。
有時出門在外,難免會碰到怪人,明明素不相識、無冤無仇,卻要出手攻擊(有可能是仇恨犯罪)。今天案例中的怪人,從目標走進咖啡店的那一刻開始,就緊緊盯著他不放。而且歹徒原本坐著,突然站了起來。雖然歹徒保持站姿好一陣子都沒有動作,但他的視線從來都沒有移開目標。
發現有怪人直盯著自己心裡發毛,就算他沒有立即出手,也不代表就安全、就沒事了。而且,對方既然沒有移開視線,一直盯著自己看,這代表對方的注意力還放在自己身上,仍正在醞釀暴力攻擊。因此這時最不該做的就是解除警報,告訴自己「沒事,只是神經病而已,別管他就好」;而應繼續保持高度警戒,並迅速離開現場。如果無法抽身離開,那也要讓自己做好隨時都能採取行動的準備。
在這起案例裡,歹徒身上還可以找出一些肢體語言上的事前預兆。未來我們還會再用這起案例做說明。
案例6:包夾目標
接著再看看歹徒不只一人的情況。通常複數歹徒要接近目標時,除了前面提過的視線鎖定、攔截去路,通常還會有一個分散、包夾目標的移動模式,藉此利用人數優勢封鎖逃跑的路線,不讓目標輕易脫逃。
這種意圖把目標包夾起來的移動模式,毫無疑問是展現了高度侵略性,幾乎可以說只有歹徒才會做這種事情。看到這種移動模式,就不必擔心是誤會了,立刻進入備戰狀況,調整自己的移動方式,不要處於這群歹徒的中間。這樣不管接下來是要逃跑,或是拿出武器戰鬥,我們都會處於比較好的相對位置上。
要知道,善意的正常人是絕對不可能一群人把陌生人團團包圍的,這是非常失禮的行為。就算是一群遊客要找人問路,也通常會是其中一兩個人走上前向陌生人去問路,其他人留在後方等待問路的結果。不然一群人衝上去把人包圍起來,一定會讓陌生人覺得有壓迫感、不舒服。
再舉個正常例子:就算對方是在進行街頭隨機採訪,也應該是只有採訪者走上前去與受訪者交談,攝影師一定需要隔著一段距離,才好拍攝取景;其他劇組人員為了避免不慎入鏡,會待在攝影機後方待命才對。所以再次強調,要是看到一群人試圖包夾自己,別懷疑,這一定是歹徒!不要再花心思擔心自己誤會別人!
案例7:包夾目標(人行道)
前一起案例,歹徒是在寬敞的路口進行包夾,這不管怎麼看,都很異常。但如果是走在人行道上,這時迎面走來一群陌生人,就不是那麼奇怪的事情了,總不能只因為與對方狹路相逢,就把對方當壞人吧?這時如何區分對方是一般人,或是懷有惡意的歹徒,就變得很重要。
這起案例中,前面提過的預兆也都有出現:我們可以看到歹徒在接近目標時,視線是全程鎖定在他身上的,而且其中一名歹徒,還刻意去攔截他的去路,這很異常,明顯不是一般人會做的事情。
普通的陌生人在狹窄人行道上交會時,基本上會下意識迴避對方的視線;如果對上眼,也許會簡單點個頭致意,但絕對不會直盯著人家看。而且在雙方交錯之前,因為都能看見對面有人走過來,一定知道自己即將與陌生人交錯,那彼此會盡量往人行道的兩邊靠,避免發生碰撞。原本是左右並肩走著的兩人,這時也會改成一前一後才對。對方如果不讓路,就已經很沒禮貌了,何況是分散開來佔據更多人行道的面積,這絕對是異常行為。
也有時候,人行道上迎面接近的一群人可能默契不太好,讓路的時候一個往左,一個往右,結果讓出來的是中間的路線。所以對面的人就一定是打算包夾我們的壞人嗎?不見得。當然這狀況是有點尷尬,但只要觀察對方的視線、移動模式,很容易就能看出對方其實沒有惡意。
而這與上述案例中還會有一個決定性的差異:是善意陌生人,但默契不好,一個往左讓一個往右讓的,通常這些人往前走的速度不會有明顯的改變,也不會為了更容易包夾,刻意加大兩人之間的前後距離。
但以上影片中,歹徒除了往左右散開,負責攔截目標去路的歹徒,很明顯的有放慢往前走的腳步,增大和另一名歹徒之間的前後距離,藉此包夾目標,這就很不對勁了。
案例8:人行道上迎面突襲
看過了這麼多案例後,現在我們再重新來看發生在人行道上的隨機攻擊。很多人常說這些攻擊者都是瘋子,明明素不相識、無冤無仇的,自己什麼也沒做、也沒招惹他,走在街上對方卻突然就動手打人。這種攻擊速度太快了,「完全沒有任何預兆,根本防不勝防」。真的是這樣嗎?
沒錯,這種攻擊事件發生的很快,但仔細看,視線、移動模式的預兆都有發生:歹徒走到一半,突然轉頭緊盯著目標看,且突兀的改變了移動方向,衝向目標。
事件中能觀察到預兆的時間,也許不到一秒鐘,但預兆確實有出現。畢竟時間相對短,普通人會覺得防不勝防,當然無可厚非;但如果讀者是充分練習過武術、格鬥技的人,理論上你的反應速度、身體素質應該是有辦法在一秒內做出反制、反擊動作的。如果你也學會判讀這些事前預兆,至少在面對徒手的隨機攻擊事件時,歹徒的第一下攻擊應該是沒辦法成功偷襲你的!
案例9:原地埋伏
前面看的案例,都是歹徒自己主動接近目標後動手。但有時歹徒也會選擇埋伏,等待目標主動靠近自己再出手。我們先看一起歹徒在原地等目標走上門的案例:歹徒把車子停在路邊後,就在最近的轉角處稍作徘徊,等目標走近之後,抓著目標的手將她拖到車上。
在這起案例裡,歹徒一開始是先躲在牆角後,隨即探出頭來確認目標動向。然後沒有全程躲在牆角後,而是算準時機,走到人行道上徘徊了一下,然後動手把人抓到車上。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從目標的角度會看見什麼?首先,是有人突然從牆角探出頭來看著自己,這明顯很異常。現在又不是在玩漆彈、生存遊戲,大街上不可能有哪個正常人會躲在牆壁後面偷看別人。
如果沒注意到歹徒探頭出來偷看,很快目標也會看見歹徒走出牆角之後,突然放慢腳步,在原地徘徊駐足,視線也看向自己,等待目標自己走近。這也很不對勁,正常在人行道轉角有人走出來,通常會按照原有步調繼續朝自己迎面走來,然後彼此往兩邊靠,避免發生碰撞。但這個歹徒卻在一個空曠的轉角處突兀的改變步調,這些都是異常舉止。
案例10:躲在死角埋伏
同樣是埋伏,我們再看一起歹徒躲得更好的案例。在深夜的街道上,歹徒開車經過時,發現走在人行道上的目標。於是過彎後立刻下車,走到牆角後躲起來埋伏,等候目標自己走過來實施搶劫。
有些人可能會質疑:歹徒如果都躲得好好的,最後一刻才跳出來,那不就觀察不到任何事前預兆,無計可施了嗎?那就錯了:歹徒選擇躲在定點埋伏,好處是能以逸待勞,但代價是無法主動控制與目標之間的距離。那麼歹徒動手前,勢必要能觀察到目標動向,才有辦法確認目標接下來會經過埋伏地點,並算準出手攻擊的時機。
也就是說,在歹徒跳出來打目標個措手不及之前,不論如何至少也得看見目標一次。而埋伏的時間越早、距離越遠,就需要更頻繁的檢查,才能確認目標真的會經過埋伏地點。以上片段中就可以看見,歹徒多次從牆角探出頭來,確認目標動向。
而根據國中物理的知識,我們知道光有直進性。只要歹徒探出頭來能以肉眼看見目標,這代表中間沒有其他障礙物,目標基本上也同樣能看見歹徒探頭偷看的舉動,而這就是一種視線上可以觀察到的事前預兆。
講座連結(3分33秒位置)
我們再把時間拉到更早之前,探討一個問題:歹徒是怎麼挑選要在哪裡藏身、埋伏的呢?答案是:歹徒是先鎖定了目標並觀察他的動向,所以才有辦法預測目標接下來會經過什麼地方,進而決定埋伏、藏身的地點。
這代表在歹徒藏身之前,一定也有先發生過視線鎖定目標的事前預兆。如果能在這個時間點,就察覺到危險並進行事前迴避,就能讓歹徒的埋伏計畫還來不及執行,就全部泡湯!
案例11:從背後追上去偷襲
接著,我們也來探討一些歹徒從背後偷襲的案例。這是一起搶劫事件,歹徒看見目標走出賣場大門,正推著推車走向停車場,這時就從後方奔跑接近,趁目標不注意,一把搶走放在推車上的包包,並隨之逃逸。
有些人會質疑:從背後偷襲的歹徒,這樣就沒有視線、移動模式的預兆了吧?然而,目標觀察不到,不代表預兆沒有發生。從監視器的視角來看,明顯可以看到視線鎖定、移動模式突兀的改變等事前預兆都有發生。
假使目標轉頭看向後方,那就有辦法看見這些事前預兆。那目標要怎麼知道什麼時候要轉頭呢?總不能學了防身之後,整天把自己搞得神經兮兮,出門每走三步就要轉頭查看背後一次,把自己搞到精神耗弱吧?
原則上,視野之外的異常,可以靠聽覺來感知。一聽到聲音有異常,這時就轉頭查看,如果真的有歹徒圖謀不軌,那就有辦法用眼睛看見事前預兆!
以這起案例來說,必定會出現的異常聲音,是過於頻繁的腳步聲。畢竟是從後方偷襲移動中的目標,歹徒如果要縮短距離,移動速度勢必得要快過目標,才有辦法追上目標並動手,因此歹徒高機率會跑起來。而既然用跑的,那麼就很難避免產生明顯且急促的踏步聲。
案例12:從背後偷襲靜止目標
同樣是背後偷襲,也有些歹徒會更謹慎的接近,避免造成太過明顯的動靜。這起案例裡,我們可以看到歹徒在接近目標時把身子蹲低,然後躲到車體後方的視線死角,確認目標正在專心在操作ATM後,才衝上去搶錢。
從案例中可以看到,歹徒是有意識的要去偷偷接近目標,從畫面中的步態,我們可以推論歹徒很可能有刻意抑制腳步發出來的聲音,所以目標有可能其實聽不到背後傳來異常的聲音。
但反過來説,歹徒這種鬼鬼祟祟、躡手躡腳的移動模式,是非常不自然且顯眼的事前預兆,而且移動速度一定比直接全力衝刺還慢。只要目標有機會轉頭查看,他一定有辦法發現異常舉止背後所代表的危險,而且相對來說會有更多時間可以做出反應。
那麼這起案例裡,目標有什麼機會察覺異常呢?基本上,我們可以確定在目標開車進入ATM車道時,歹徒的視線就已經鎖定她了。怎麼說呢?因為畫面中可以看到目標在打開車門下車之前,歹徒就已經在朝目標接近了。如果目標人還在車上時,就有留意到路邊的人緊盯著自己瞧,那就有機會直接離開現場,在事前迴避危險。
如果沒能在事前察覺,那就只能停車、下車時,靠自己積極的主動回頭查看了。每當自己要進入或離開經常發生暴力事件的場所(像是銀行、ATM、加油站、公共停車場),這時就可以把主動轉頭查看背後變成一種習慣,確保沒有歹徒尾隨自己。
這些場所通常沒有門禁,任何人都可以自由進出,在個人防身中通稱為「過渡空間」。更多過渡空間中的異常行為與事前預兆,留待之後的文章介紹!
例外狀況
有沒有暴力攻擊,是不會出現「視線、移動模式」的?確實有,文章的最後,我們就來談談這些例外狀況。
當然,以下的討論是著重在個人防身,所以什麼狙擊手、遙控炸彈、無人機這種遠距離暴力攻擊,不在本篇的討論範圍裡。個人層級會碰到沒有出現「視線、移動模式」的,基本上是「波及旁人」的狀況。換句話說,對方的攻擊目標並不是我們,他的視線、移動模式正在針對別人,但所造成的傷害,卻仍然作用到我們身上。
譬如說,飛車掃射(Drive-by shooting)是一種黑幫暴力的形式,其中一夥人用車輛移動到特定地點,隨即朝著人或店家開槍掃射,作為一種謀殺、報復、示威的手段。在都市環境裡,掃射產生的流彈,可能會誤傷、誤殺到遠距離外,毫無關係的路人,例如這起事件。這個情況下,受害者確實是無法觀察到「視線、移動模式」的預兆。
流彈甚至有可能是穿過牆壁擊中受害者,這種情況就真的觀察不到任何預兆,完全是飛來橫禍。例如這起事件中,警察開槍擊斃在百貨公司攻擊他人的歹徒時,流彈穿過牆壁,誤殺一名在更衣間裡的小女孩。
又或者歹徒原本的計畫是搶劫商店,結果作案過程中,當時在店裡消費的其他客人也都波及到,身上的財物也被歹徒搜刮。而店內客人也許在看見歹徒的瞬間,暴力攻擊就早已發生,歹徒已經拿著槍壓制現場,這時也很難觀察到「事前預兆」。
說真的,搶劫商店的案例,對於事前預兆而言是個微妙的灰色地帶。有些案例裡,店家因為裝有落地窗、玻璃門,甚至是監視器,在歹徒在接近店家的過程中,店主第一時間就發現事前預兆,並迅速的從櫃檯下拿槍反擊。所以說,想要從室內發現室外的事前預兆,並非完全不可能。
但對於店內客人而言,他們正在專心購物,即使在店內存在能看見事前預兆的可能性,客人也不見得有多餘心思去留意玻璃窗外的異常。雖然並非完全不可能,但保守而言,店內的客人是觀察不到事前預兆的!
我也坦白的說,針對「波及旁人」的情況,大概是不存在一套明確、一定奏效的應對策略的。我們能做的,基本上是盡量不跑到一些容易發生糾紛的場所(例如與酒精、賭博、色情、毒品有關的場所)、或治安敗壞、有幫派進駐的社區。不然就只能在事件發生後,靠著力量與運氣脫離險境。現場中也只能各憑本事,因此不在此討論。
話雖如此,希望你也別忘了,絕大部分的事件中,「視線、移動模式」的預兆都會出現!與其一直關注那些我們無能為力的少數例外狀況,陷入消極心態,不如切換到積極心態,認知到絕大部分事件裡,都有辦法觀察到「視線、移動模式」的預兆!學會判讀這些預兆,能讓我們變得更安全!
延伸閱讀
當然,事前預兆並不只有「視線、移動模式」這兩項,在不同狀況中,也會產生不同的預兆內容。先介紹「視線」和「移動模式」,是因為它們就有強烈的共通性,幾乎在所有狀況中都會發生,所以在第一個知識點中,優先把這兩項預兆學起來,是CP值最高的作法!之後行有餘力,再把剩下的預兆也學起來!
【事前預兆知識點】系列文章:
- 【事前預兆知識點 2】相信直覺!恐懼是人類天生的危險探測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