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暴力的醞釀過程(二):找出運用六大防身策略的時機!

Authors
  • avatar
    Name
    自我強化筆記
發佈日期:
最後更新:

前一篇文章中,我們說明了暴力是一段過程,而且在醞釀過程中,必定會出現事前預兆。透過判讀事前預兆,任何人都有辦法在事發之前就提早採取行動,應對暴力事件。

然而,認識暴力醞釀過程的目的,並非單純只是驗證事前預兆的存在而已。它真正的價值,在於幫助我們找出暴力醞釀過程中,有哪些可以介入、採取防身策略的時機,使我們真正意義上的掌握事件的主導權!

在這篇文章裡,我們會搭配前一篇所介紹的暴力醞釀過程,來具體說明運用六大防身策略的時機有哪些!

文章封面圖片
目錄

1. 掌握真正的主導權

我們這網誌常常在討論防身、暴力事件,個人要不斷強化自身之類的,這些打打殺殺的事情。這次不如先來講點輕鬆的,我們拿演戲做比喻,說明防身中,掌握真正的主導權是什麼意思

如果是在事件爆發之後,可能有人來推我們一把、直接揮拳要打人,或是亮出手槍要求我們交出錢財,在這個時候才要開始採取防身行動的話,那就像是一名演員突然被推上場,要進行即興演出

即興演出

這種即興演出,有辦法演的好嗎?對於經驗豐富、反應靈活的戲精來說,他大概沒問題,甚至觀眾還看不出來他是即興;但對於一般人而言,這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我們可能根本沒辦法接下一句台詞,整個人僵在原地,沒辦法把戲給演好,那就準備要被觀眾噓下台了(受到嚴重傷害)。

如果我們能夠判讀事前預兆,這就好像在即興演出時,有提詞卡可以看,可以提前知道對手的下一句台詞是什麼。這當然會是個非常大的幫助,因為能夠有更多時間思考自己要怎麼即興演出,不管是戲精或一般人,有大字報看,一定能夠把即興演出做得再更好一些。

提詞卡
照片出自維基百科

然而,只是能判讀事前預兆還不夠好。演員如果當下只看得到對手的下一句台詞,他仍然很難真正帶入角色,並理解劇情的設定與發展。那麼他的即興演出,依然只能處於被動立場,這時能把對方打過來的球穩穩的打回去,就很厲害了。大概只有天才級的演員,在這種情況中靠著即興演出,還有辦法改變劇情的走向。

所以更好的情況,是我們在即興演出之前,可以先看過劇本大綱,充分理解人物、背景設定,劇情中有哪些安排好的事件。這時候再搭配提詞卡來做即興演出的話,絕大部分的演員應該都能做得很好,也有辦法自己鋪墊出一些橋段,甚至是改變劇情走向。而一般人就算表演能力很普通,大概也能順利接個一兩句台詞,想要安全下莊也並不是問題!

而防身裡的「劇本大綱」,就是暴力醞釀過程。這正是為什麼我希望各位讀者能花時間,好好了解暴力醞釀過程中的細節。也許過去你會質疑:我又沒有要學怎麼當壞人,為什麼要花時間了解暴力醞釀過程中的細節?現在聽完以上演戲的比喻之後,相信你能夠意識到它的價值所在。

就是因為看過劇本大綱,我們才能有依據的制定防身策略,也從暴力醞釀過程中,找出可以介入、扭轉情勢的時機有哪些。如此一來,我們才有辦法掌握真正的主導權!

2. 六大防身策略

我們都知道,個人防身中並不存在100%有用的作法,可以「一招打天下」。而現在知道了暴力需要一段醞釀過程後,事實上,在暴力醞釀過程中的不同階段、時間點,最適合當下的做法也是不同的。因此,學習多種防身策略會是十分合理的作法。

本站所提出的六大防身策略,並不單純只是把出常見作法整理出來湊成一堆而已,而正是瞄準暴力醞釀過程中的多個時間點,針對性的去制定策略,妨礙暴力的醞釀過程,進而破壞歹徒正在謀劃的犯罪!

→ 更多關於「六大防身策略」的介紹,歡迎參閱這篇文章:
盤點六大防身策略:針對性去破壞暴力醞釀過程的作法!

以下就針對「掠食性暴力」與「社會性暴力」的醞釀過程,說明以下六大防身策略的應用時機!

  1. 預防犯罪發生
  2. 拒絕成為目標
  3. 離開歹徒的影響圈
  4. 口語情勢降溫
  5. 戰鬥、防衛
  6. 服從、擺低姿態

3. 掠食性暴力的介入時機

掠食性暴力的醞釀過程

很快地回顧一下,以上這張圖,就是前一篇文章裡介紹過的「掠食性暴力」的醞釀過程。根據這張示意圖,我們馬上就來說明五個可以採取策略,破壞暴力醞釀過程的時機。

3.1. 在一切開始之前

掠食性暴力介入時機1

第一個介入時機,是在一切開始之前,我們可以試著去預防犯罪的發生。

講到這裡,有人可能就要開噴:別傻了,就算我們不去找麻煩,麻煩也會自己找上門來呀?如果預防措施真的有效,那世界上又為什麼會發生一大堆暴力事件?

沒錯,並不是所有的「麻煩」都可以預防,「社會性暴力」就無法完整的預防。但對於「掠食性暴力」而言,它的特性能夠適用於犯罪學中的「日常活動理論」(Routine Activity Theory);而這套理論,提供了「有效預防犯罪發生」的理論基礎。

所以,面對掠食性暴力時,確實是有辦法採取預防性策略的!這是第一個介入時機。

3.2. 評估目標階段

掠食性暴力介入時機2

下一個介入時機,是在歹徒評估、篩選目標的階段,也就是犯罪學中所謂的「受害者篩選」(Victim Selection)。此時我們可以透過「拒絕成為目標」策略,干涉歹徒的腦內決策,這有機會使歹徒自主放棄選擇我們作為目標。

受害者篩選機制,可能發生在尚未接近前的觀察階段。平時就充分展現自信的態度,並累積硬目標特質,讓所有人都能看見我們並不好惹,就是一種「拒絕成為目標」的作法。

有人可能會質疑:歹徒會不會看我一副不怕的樣子,偏要來找我麻煩?別忘了,會故意要來找碴的是「社會性暴力」,而現在正在討論的是會專門欺負弱小的「掠食性暴力」,所以這時不需要擔心展現力量反而招惹麻煩!

受害者篩選機制也可能發生在近距離的對話、互動階段。這時歹徒會一邊試探目標適不適合作為目標,一邊替動手做準備。反過來我們要妨礙歹徒取得戰術優勢,讓他自己知難而退,而這在「拒絕成為目標」策略中稱為「不通過受害者測試」。

3.3. 縮短距離階段

掠食性暴力介入時機3

如果歹徒還是選擇我們作為目標,那也沒關係。在他試圖縮短距離的時候,就是下一個介入時機。此時採取的是「離開歹徒的影響圈」策略。

如果我們能夠判讀事前預兆,提早發現正在定點等候、埋伏的歹徒,那這時可以進行「事前迴避」,我們可以自己停下來保持距離,並改變行進路線,繞開並遠離對方。

如果發覺危險的時候,歹徒已經不懷好意的在朝我們接近,這時可以執行「逃跑」,不讓對方進入攻擊範圍,自然不會受到傷害;如果人在室內,又無路可退,則也可以考慮「躲藏」,用建築物中的屏障隔絕外來的威脅。

「離開歹徒的影響圈」是任何人都能積極執行的策略:它執行起來比戰鬥、服從容易,幾乎不需要與歹徒產生互動;就算真的搞錯了,執行這套策略也不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因此我鼓勵各位如果發現情勢不對勁,又無法確認對方帶有惡意時,可以優先執行「離開歹徒的影響圈」策略!

3.5. 致命威脅出現時

掠食性暴力介入時機5

下一個介入時機,是致命威脅出現的時候。不一定要等到我們真的受到傷害,才能開始反擊,也許是看見歹徒手上拿著武器走過來、對方舉起拳頭要打人、或抓住我們的手腕、肩膀、頭髮,要把我們拉到某個地方,客觀上可以判斷對方即將造成重大肢體時,此時就可以採取「戰鬥、防衛」策略

防身中成功的戰鬥或防衛,定義是非常廣泛的,只要能夠保護自己不受傷,那就是成功。如果能夠反殺、制伏、嚇退歹徒,當然很棒;如果能夠靠反擊創造逃跑的空檔,或是拖延時間讓第三者介入,一起對抗歹徒,只要沒有受到更嚴重的傷害,即使在戰鬥過程中變得模樣狼狽、表情猙獰,衣服被扯破,那也都算是成功的防衛。

為此,防身者也應該同時具備使用「徒手」、「非致命武力」、「致命武力」戰鬥的能力,也充分了解所在地的防身法律,也認識真實戰鬥中身心會出現哪些變化。

3.6. 致命威脅出現之後

掠食性暴力介入時機6

最後的介入時機,是在致命威脅出現之後,這時展現服從,可能作為一種保命策略。

服從會有用的情況,基本上只有「資源型」掠食性暴力(可理解為搶劫)。統計資料與大量實際案例確實顯示,在面對搶劫時,如果服從歹徒交出財物,通常最後是不會受到肢體傷害的。如果真的沒有其他手段了,這時服從會是最後一道防線。

此外,服從並不見得就是放棄,把一切交由歹徒定奪。暫時性服從,也是替我們創造反擊契機的一種戰術,如果真的一時不察,被歹徒搶佔先機,已經被槍口指著,在第一時間我們也最好先展現服從,避免立即受到傷害,才有時間等待反擊或逃跑的時機來臨。

但如果要展現服從,也要記得:掠食性暴力裡,只有「資源型」是在服從後有機會保命。如果歹徒沒有命令目標交出錢財,那很可能就是碰到了想要享受施暴過程的「過程型」。這種歹徒不見得想要錢,而是想要綁架、強暴、殺人滅口,或是一個欺凌虐待的對象。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到更嚴重的傷害,這時絕對不能服從!

4. 社會性暴力的介入時機

社會性暴力的醞釀過程

現在來討論社會性暴力,以上這張圖是前一篇文章裡介紹過的醞釀過程。接著就說明這裡可以破壞暴力醞釀過程的時機有哪些。

也因為「社會性暴力」的情勢變化通常比「掠食性暴力」更複雜,這裡的敘述會更偏向大原則的說明。實際該採取什麼行動,終究有一部份是需要當事人根據現場狀況自行調整的。

4.3. 產生糾紛時

社會性暴力介入時機3

在糾紛產生時,這是我們第一個介入時機。譬如說發生行車糾紛,如果發現對方就是打算衝上來揍人,或率眾前來示威挑釁,這時直接閃人、離開是非之地,自然是一種很有效、合理的作法。或是在對方要求見面談判時,拒絕赴約迴避危險,這也是「離開歹徒的影響圈」策略的一種執行方向。

然而,社會性暴力的當事人常常不願意離開現場,也許是不想顯得自己好像夾著尾巴逃了,或是逃避會讓自己顯得不成熟、沒禮貌。這裡有不少主觀因素會影響我們的決策。

而客觀來說,離開現場也不見得是最好的作法。對方來進行口語交涉時,如果看到我們完全不理他、只想要迅速離開現場,也有可能會有反效果。對方可能因此感到自己不被尊重而被激怒,甚至對方會追上來,導致衝突升溫。

因此,雖然執行「離開歹徒的影響圈」策略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如果對方並沒有造成致命威脅,使用下一套策略常會是更理想的作法。

4.4. 主動平息糾紛

社會性暴力介入時機4

對方如果沒有那麼火爆,並不構成立即威脅,那麼這時可能就是「口語情勢降溫」策略的應用時機。

如果可以確實的顧及對方的面子與感受,平息對方的不滿,也許是運用幽默談吐,給予對方補償,或把誤會解釋清楚,甚至是讓一名具有權威的第三者介入調停。當對方是正常人的時候,這時自然就沒了繼續爭鬥的理由,如此便能從根本原因下手,避免暴力發生。

但當然,事情沒有這麼簡單,口語情勢降溫不是萬靈丹。在執行這套策略前,很重要的是判斷對方到底能不能正常溝通。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好好管理情緒,保持禮貌的交談。會引發衝突的人,常常是自私或故意來找碴的人渣,覺得自己永遠是對的,他們只想要世界配合他的意思運作,而不願意接受任何其他方案。

又或者產生糾紛的對象,是認識的人,而且長期處於糾紛狀態,例如拖欠借款的朋友、房客,不友善的鄰居、同事。這種長期的不滿,通常是「口語情勢降溫」策略無法輕易解決的,也最好尋求個人防身以外的其他手段來解決。

4.6. 退讓

社會性暴力介入時機6

如果要避免社會性暴力爆發,選擇退讓、隱忍、擺低姿態,也是一種方法。讓對方得到他所要的事物,也許是一句道歉、禮讓停車的機會、更換一份新的商品、餐點,或是我方權益輕微受損時選擇隱忍,大事化小,這時衝突就不會再持續升溫,演變成暴力事件。

雖然客觀來說,這種作法確實是能產生效用,但我並不鼓勵人們積極選擇退讓。習慣性的退讓也許在個人防身中有用,但對於日常生活是有害的,除了損害自我價值感,還會吸引喜歡佔人便宜的小人來糾纏自己。

更何況在某些情況下,我們是不該退讓的。特別是重要人事物的權益受到侵害時,我認為任何人都擁有捍衛它的權利,不需被被迫選擇退讓。當然,可以的話,我們應盡量採用合法手段,也盡可能嘗試溝通。

反過來,有人可能會好奇「拒絕成為目標」策略這時能不能派上用場?如果我展現出逞兇鬥狠的舉止,是不是就可以讓其他人因為怕我而選擇自己隱忍,同樣達到避免爭鬥的結果?

我認為成效很有限。因為逞兇鬥狠的舉止只會嚇跑明顯比自己弱的人,而這些人本來就不會去主動挑起衝突。反之,逞兇鬥狠態度很容易會讓衝突升溫,讓肢體衝突更容易爆發。這也說明為什麼那些態度囂張的人會更常處於暴力衝突中。

說到底,「展現硬目標特質」和「逞兇鬥狠」,是不同的兩件事。展現自信自在的態度,絕非過度膨脹自我,兩者不應混為一談。

所以說,如果只是自己不在意、微不足道的小東西,這時選擇退讓來避免爭鬥,當然是個不錯的主意;但如果明明是很在意、對自己而言很重要的人事物受到他人侵害,那就絕對不要刻意扭曲自己的想法,說服自己委屈求全沒關係,強迫自己退讓。

既然存在不能退讓的時刻,那麼我們也得防範談判破局,肢體衝突爆發的可能性。也因此,培養個人武力,就變得非常重要!或者該反過來說,是因為我們擁有了武力做後盾,才會得到與人談判,讓事件和平落幕的可能性!

4.5. 肢體衝突爆發時

社會性暴力介入時機5

最後可以介入社會性暴力的時機,是肢體衝突爆發後,我方也動用武力避免自己受傷。

如果很明顯是對方一見面就直接衝上來要打人,或亮出武器示威,立即造成我方的威脅,這時採取「戰鬥、防衛」策略動用武力防身,基本上是足以構成正當防衛的。

但社會性暴力麻煩的地方就在於,如果是兩邊吵著吵著最後大打出手,這時誰才有正當防衛的資格,就變得很難界定,沒有實際證據的話,都是口說無憑。而且後續雙方可能也會互相控告對方傷害,第一回合用拳頭打完了,還要再打法庭上的第二回合。如果鬧出人命了,後續的訴訟會更麻煩。

又或者是因為長期積怨,導致其中一方起了殺心,引發熟人之間的重傷害、謀殺,這種極端暴力型態也只能使用致命武力來防範,要如何武裝自己、做好備戰準備,這遠遠超出本篇討論的範圍,因此就不在此討論。

總之,我自己的看法是:面對「掠食性暴力」時,無需刻意的不採用「戰鬥、防衛」策略,避免在實際遭遇暴力攻擊時,因猶豫錯過保護自己的機會;但面對「社會性暴力」時,只要沒有立即危險,最好盡可能避免採用「戰鬥、防衛」策略。平時也最好保持良好修養,和善的與周遭他人相處!

5. 比較與總結

最後很快的總結一下,六大防身策略在不同暴力型態中有什麼差異。

  1. 「預防犯罪發生」策略:在社會性暴力中並不適用;但面對掠食性暴力時,基於日常活動理論,預防性措施是確實存在,且能發揮功效的。
  2. 「拒絕成為目標」策略:在社會性暴力中並不適用,因為篩選機制並不明顯;面對掠食性暴力時,可在歹徒遠距離觀察,或是近距離進行互動時發揮功效,使歹徒知難而退。
  3. 「離開歹徒的影響圈」策略:適用於立即性、正在接近中的威脅。但對於社會性暴力中的口語糾紛階段,可能會有反效果。
  4. 「口語情勢降溫」策略:掠食性暴力中,歹徒有「他者化」的心理現象,無法有效溝通,因此不適用;社會性暴力中,這是理想上中用來平息糾紛的策略。
  5. 「戰鬥、防衛」策略:適用於立即性、正在接近中的致命威脅。如果是從爭吵階段逐漸升溫的社會性暴力,最好想其他辦法讓自己不需要動武。
  6. 「服從、擺低姿態」策略:在社會性暴力中通常有用,但習慣性的退讓對生活有害;在掠食性暴力中,對於「資源型」是有效的,暫時性服從也可以作為一種戰術。但面對「過程型」絕不能展現服從。
策略
掠食性暴力
社會性暴力
預防犯罪發生
在一切發生之前實施。
平常就可以採用
不適用
拒絕成為目標
歹徒評估目標時採用
不太適用
離開歹徒的影響圈
在歹徒試圖縮短距離時採用
適用於立即威脅;
口語糾紛中可能不適用
口語情勢降溫
不適用
處於口語糾紛中採用
戰鬥、防衛
受到立即威脅時採用
有用,但盡量避免採用
服從、擺低姿態
對於「資源型」有用。
不適用於「過程型」
有用,但習慣性退讓是有害的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