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成為目標!反向操作「受害者篩選機制」,以達防身功效!

Authors
  • avatar
    Name
    自我強化筆記
發佈日期:
最後更新:

「拒絕成為目標」(Target Denial)是一種防身策略,涵括了許多不同的實踐作法。其宗旨在於理解歹徒如何篩選出具備「脆弱性」(Vulnerability)的目標下手後,反向操作歹徒的篩選機制,進而影響歹徒的決策,讓他們自行放棄來找我們麻煩的想法

不論你是強者或弱者,這樣的防身策略都很有可能對你有所幫助!一起來了解「拒絕成為目標」的防身策略到底是什麼!

文章封面圖片
目錄

1. 導讀基本概念

我們直接畫一張概念圖,來說明這篇文章的知識架構:

拒絕成為目標策略:概念圖
「拒絕成為目標」策略的概念圖。

我們知道歹徒會「挑選」好欺負的目標下手,這個過程稱為「受害者篩選機制」(Victim Selection)。而所謂的「好欺負」,用更學術性的名詞來描述,就是「脆弱性」。

歹徒要篩選出脆弱的目標,大致有兩個機制:

  1. 透過觀察,找出目標身上外顯的脆弱特質,例如年老、行動不便、身材瘦弱、正在分心;
  2. 透過互動,發掘出目標在行為模式、性格中的脆弱特質,例如遇事順從不反抗、無法堅定拒絕別人、容易騙取信任、對危險的戒備程度很低。

「拒絕成為目標」的防身策略,就是要反向操作歹徒的篩選機制,具體作法也分成兩類:

  1. 累積硬目標特質,讓我們身上的脆弱特質被隱藏,並展現出力量感,讓歹徒自然不想要選擇我們作為目標。
  2. 不通過受害者測試。歹徒的那些試探性互動,統稱為「受害者測試」(Victim Interview),而我們防身者要做的,就是分辨出這種測試,且不通過它,並從互動中展現力量感。
關於「受害者測試」的說法,可以參考這段影片

以上就是這篇文章的大綱了。而在我們能夠討論「拒絕成為目標」防身策略的實踐內容之前,我們需要先更具體的了解歹徒的「受害者篩選機制」,才會明白我們要反向操作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因此下個段落的安排,就是更仔細的介紹「受害者篩選機制」!

2. 受害者篩選機制

你可能聽過有人說「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受害者」。然而,每個人被選做受害者的機率,卻不是平均分配的。用常識就能判斷,歹徒通常會挑弱者下手。沒有特別原因的話,不太可能會有搶匪選擇去挑戰一名年輕力壯的肌肉男。

特別是在掠食性暴力中,因為歹徒目的是搶奪資源或享受犯罪過程,為了提升狩獵的成功率,更是會刻意挑選容易得手的目標。

既然受害者並不是單純的隨機挑選,這代表歹徒腦中一定有某種篩選機制。而許多犯罪學、心理學的實驗也已經進一步指出,不同歹徒之間的篩選機制,大致上是共通的;這代表不同歹徒們衡量目標脆弱性的標準,基本上是相通的

也就是說,當我們反向操作受害者篩選機制時,這在絕大部分的狀況中都能適用。而受害者篩選機制的普遍性,正是「拒絕成為目標」防身策略之所以會有效的理論基礎,也說明了為什麼這套策略值得信任!

篩選機制
「拒絕成為目標」策略的概念圖。

有了以上的理解還不夠,我們還要進一步認識暴力醞釀過程,才能在一套完整的來龍去脈裡,具體探討受害者篩選機制的細節!

2.1. 暴力醞釀過程

一般人很容易會認為犯罪是「突然發生」、「無法預期」的。會有這種想法很正常,因為掠食性暴力的兩種主要攻擊手段,分別是「突襲」與「魅惑」,它們的目的就是要讓受害者毫無預警的受到攻擊

所以說「出其不意」,其實是人為營造的結果。事實上沒有人能做到瞬間移動,歹徒必須先足夠接近目標,才有辦法造成實質傷害。任何主觀上出其不意的攻擊,客觀而言,其實是歹徒在事前做了更多準備(跟蹤、埋伏、騙取信任),但目標一直沒有察覺異狀,直到歹徒出手攻擊後,才終於察覺到歹徒的存在。

也就是説,暴力犯罪,在實際動手之前,就已經開始了。整段發生過程,大致如下:

拒絕成為目標:醞釀過程的時間軸
暴力醞釀過程的時間軸,搭配受害者篩選機制的介紹。
  1. 最初始的狀態,是歹徒和目標都還不知道對方的存在。
  2. 想作案的歹徒,通常會站在定點,或以徒步、或汽機車四處徘徊,尋找目標。有一部份則是先看見脆弱的目標後,才臨時起意。
  3. 不論是蹲點、徘徊、或臨時起意,總之歹徒會一邊尋找,一邊觀察篩選周遭看得見的人們,這時潛在目標的存在,就會被歹徒所意識到,但通常和目標還有一段距離。因此能夠觀察的,基本上是外顯的肢體特質(年齡、性別、身高體重、步態等),藉此判斷目標是否足夠脆弱。
  4. 不夠脆弱的目標,那就放棄。選定目標後,歹徒可能採用「突襲」或「魅惑」手段來接近目標。題外話,當歹徒試圖接近時,不讓對方近身也是一種防身策略,這在另一篇「離開歹徒的影響圈」中會做更深入的介紹。
  5. 如果是「突襲型」,歹徒通常會先進行一段尾隨,等進入攻擊範圍,或是場所和時機成熟後,在受害者未察覺的狀態迅速發動攻擊。
  6. 如果是「魅惑型」,歹徒通常會先藏起歹念,不會馬上攻擊,而是用搭訕為由接近目標,例如假裝問路、來幫個小忙、來借個火抽菸之類的,藉此在互動過程中發現目標的脆弱性(不戒備陌生人的接近、肢體接觸,性格容易妥協等)。進入攻擊範圍後,歹徒可能會立刻動手;或者是持續靠對話騙取信任,讓目標移動到特定場所,或把歹徒帶到車上、家裡,這時歹徒才發動攻擊。
→ 受害者篩選機制,是「暴力醞釀過程」的一部份。關於「暴力醞釀過程」的介紹,請參閱:
了解暴力的醞釀過程(一):驗證事前預兆的存在
了解暴力的醞釀過程(二):找出運用六大防身策略的時機!
埋伏

有了以上的知識後,我們可以得知幾件事: 觀察通常先於互動,而且互動階段是可以省略的。例如搶匪選定目標後,可能就是直接以槍指人、命令目標交出錢財,並不需要再透過互動去評估脆弱性。

所以可以這樣理解:觀察階段是最主要的脆弱性評估,歹徒會先確定這個目標是他大概搞得定的對象,才展開後續行動。如果可以在這一關就展現出強者氣質,讓歹徒放棄動手,那也就沒有後續的問題了。

至於互動階段,則可以理解為是實際動手前最後的確認,或讓歹徒取得更多戰術優勢的手段(例如:拉近距離、建立肢體接觸、騙取信任)。 而這也代表當歹徒展開互動時,距離動手就僅有一步之遙了(因此歹徒的互動也是一種事前預兆。但凡你覺得這個主動來搭訕的人怪怪的、給人不舒服的感覺,最好讓自己迅速進入狀況(紅色心態),建立起戒心,做好行動準備。

接著,我們開始列舉代表脆弱性的特質有哪些:

2.2. 哪些特質代表脆弱?

能夠了解暴力攻擊發生的來龍去脈後,我們也更容易站在歹徒的角度來思考,列舉出脆弱性有哪些觀察點。我們可以這樣自問:如果今天我是歹徒,哪種人會是理想的受害者?

首先,是體適能等級貧弱、戰鬥力低下的人。這類人的特質,通常是上了年紀、瘦小、肌肉量較低、肢體不協調。當歹徒展開攻擊時,除了無法有效的反擊,也很難逃離歹徒的攻擊範圍,所以是理想的受害者。

再來,是看起來性格軟弱順從、自信心低的人,這些特質通常會表現在人們的身體姿態、走路方式、表情與眼神、衣著風格。因為這類人只要用暴力威脅,很容易就會服從,也不敢反抗。歹徒能夠輕易的得手,所以也是理想的受害者。

最後,是心不在焉、對周遭變化毫無覺察、戒備程度低的人,這種特質可以從目標當下的行為觀察。而因為這類人是可以突襲、偷襲的對象,歹徒更容易得手。而且出其不意等於確保了出手的先機,就算目標身材更高壯,如果他什麼都來不及反應,就被歹徒拿槍指著或一棒敲下,那也很難有效反擊,所以他們是最理想的受害者。

以上,是歹徒能透過觀察外顯特質發現的脆弱性。接著,來認識能透過互動發現的脆弱性,也就是「受害者測試」有哪些:

2.3. 受害者測試:視線

在暴力發生前,還隔著一段距離時,歹徒通常就會盯著目標看。一來看著目標才好觀察上述的脆弱特質,二來在朝目標移動的過程中,可以確認目標動向,以及目標是否仍未察覺到自己的存在。如果這時對上眼了,歹徒也可以測試目標是否逃避眼神交會

如果歹徒主動對上視線,目標就逃避視線接觸,這代表:目標其實下意識的知道來者不善,但仍然選擇不看向歹徒。換言之,目標等於是在關鍵時刻自己放棄了用視覺收集關於歹徒資訊的能力,而這樣的目標必然是脆弱的,因為他無法在缺乏資訊的條件下有效的評估現狀,那就更不可能執行戰鬥或逃跑的選項。

此外,逃避視線也透露出一種害怕、不自在、缺乏信心的情緒;在非語言溝通中,這種行為也會象徵著順從性。即使是在日常生活的人際交流中,逃避視線接觸,也往往會帶來被動、軟弱的印象。

2.4. 受害者測試:個人空間

歹徒在出手攻擊前,必須先處於能攻擊到目標的範圍內。如果是從背後接近,歹徒可能會立即從目標背後動手,這種背後偷襲通常稱為「Sucker Punch」;如果是面對面相互接近,歹徒可能會去攔截目標的路,然後立即動手。在以上狀況中,攻擊前僅存在預兆,而幾乎不存在互動,因此在本篇中沒有能夠討論的部分。

所以這個段落要討論的,是那些歹徒沒有立即動手的情況。這時在真正的攻擊開始之前,通常會先發生一段糾纏與跟隨,歹徒會藉此測試目標對於個人空間被侵入具有多少容忍度?

  • 例如有人來搭訕問話,卻靠得異常接近的時候,目標會不會重新拉開距離,或要求對方往後退?
  • 如果歹徒糾纏不休的騷擾,目標會改變步調與行徑方向嗎?還是按照原來的步調走著,放任歹徒在耳邊持續騷擾,一聲不吭假裝自己沒看見?
  • 如果歹徒開始建立肢體接觸,像是抓起目標的手、勾搭著目標的脖子、肩膀,或者是帶有性意味的觸碰,目標是會選擇默默忍耐?還是會甩開對方的手、喝斥對方、重新拉開距離?

如果個人空間持續被歹徒侵入、佔領,除了會造成心理上的壓迫,也同時會讓歹徒擁有更多戰術優勢,因為他已經處於隨時可以出手攻擊的狀態;而目標則是反過來,因為缺乏反應時間與緩衝空間,歹徒動手時會更容易受到傷害。

而且當目標的容忍度越高時,就越容易出現無視、不作為的情形,而這在防身情境中無疑是致命的。選擇不作為,代表這人既不逃跑,也不試圖與對方交談或喝斥,更沒有做好戰鬥準備,只是保持原狀把視線撇開,假裝一切都沒有發生,把主導權通通交給歹徒,因此這樣的目標必定是脆弱的。

面對威脅時,無視對方、毫無作為的作法無疑是致命的。

2.5. 受害者測試:缺乏主見

上述受害者測試,都屬於非口語溝通。如果犯罪過程進展到口語溝通階段,那麼歹徒會更有辦法去評估目標的性格

在掠食性暴力的魅惑型手法中,歹徒會使用話術與心理操控技巧,去騙取目標的信任、挑起目標的情緒,進而操控目標的行動,讓目標透露個人資訊、移動到另一個對歹徒較好作案的場所、喝下歹徒給予的飲料、或與歹徒共乘一台車、獨處一室。

這些歹徒除了知道在目標拒絕時該如何百般耍賴,在目標妥協後要怎麼得寸進尺;他們也懂得判斷誰是容易操控的對象,也就是性格上缺乏主見的人

性格缺乏主見,無疑是一種脆弱特質,這些人通常會被認為是老好人、心腸軟。因為缺乏主見,所以會過度在意他人的眼光,他們常會因為虧欠感、罪惡感而無法拒絕他人遇事習慣退讓、息事寧人,即使吃虧,也不願據理力爭,深怕因此被別人覺得是「壞人」、「愛計較」、「好鬥」,所以沒有辦法對別人「不客氣」。

即使心中已經暗自覺得不妙,只要對方仍擺出友善的態度來裝熟,缺乏主見的人通常不敢信任自己的判斷,所以直到歹徒動手之前,都不願意去懷疑對方是壞人。甚至會覺得自己保持戒心、擺出戒備姿態,是不是小題大作、缺乏安全感,會讓別人覺得自己很遜。

表達拒絕後,只要對方繼續堅持,缺乏主見的人往往就會妥協。如果問第一次是「No」,但問第二次就變成「Yes」,那代表這類人的拒絕,其實是可以不當一回事的,而歹徒就會利用這個弱點,不斷得寸進尺。

簡言之,就是因為太在意他人眼光、不信任自己的判斷、會輕易的妥協,所以缺乏主見的人容易被人操控,因此是脆弱的。

3. 拒絕成為目標

總算介紹完比較負面的受害者篩選機制了,現在我們可以開始說明防身者的策略:「拒絕成為目標」(Target Denial)!

首先,如果你有耐著性子讀完前一個段落,那麼恭喜你,因為具體理解歹徒會怎麼進行犯罪後,這件事本身就已經消除了源自於「無知」的脆弱性,我們已經往「拒絕成為目標」跨出了一步。

當然,作為一名防身者,我們不會只滿足於消除無知,就止步於此。在深入理解脆弱性之後,現在要來討論如何反轉脆弱性。這次換我們來採取主動,干預歹徒的腦內決策!

反轉

前面我們已知歹徒透過「觀察」與「互動」來評估脆弱性;而防身者的「拒絕成為目標」策略很直觀,就是針對這兩點各個擊破,分別對應的作法是「累積硬目標特質」與「不通過受害者測試」。

3.1. 累積硬目標特質

在這一部分,我們的目的是消除肢體上外顯的脆弱性,並取而代之的展現出「力量感」。而力量感也來自於外顯特質,這些特質會彰顯「能對事物造成影響的能力」,因此會產生一種不可侵犯的感覺。我將這些能營造力量感的外顯特質,稱為「硬目標特質」。

外顯特質中,「年齡」、「性別」、「身高」,基本上無法改變。但沒關係,仍有很多特質是我們可以掌握並提升的:

  • 首先是提升「肌肉量、協調性、心肺功能」,也就是基本的體適能等級,最直觀的自然就是透過運動訓練提升以上特質。如果要更防身導向的話,我會推薦進行武術鍛鍊。哪一種武術都可以,但最好要有一定強度的對打訓練,幫助我們熟悉肢體衝突的實際動態時,也同時培養膽量、抗壓性,以及自信心

  • 擁有一定肌肉量、協調性之後,基本的「身姿儀態」就不會太差。我們也可以有意識的去提升姿態,例如抬頭看向前方,不彎腰駝背,讓肢體放鬆開展,自然擺動,充分佔據周遭的空間,藉此營造出力量感。而別讓手腳縮起來,顯得畏畏縮縮。

  • 在室外移動時的「走路姿態」,邁開步伐的距離、行走時的重心轉移、全身協調的移動,也是展現力量感的一大重點。事實上,在非口語溝通的學術領域,有許多研究已經證實了步態與脆弱性的關聯性

    延伸閱讀:探討脆弱性:走路姿勢、步態,是歹徒篩選脆弱目標的考量之一!

  • 在「面部表情」上,臉部肌肉放鬆,眼神直視前方,不要飄忽,但也不刻意瞪視。視線放鬆一些,會更能用眼角餘光擴大視野範圍。與陌生人四目相交時,如果沒有敵意,那就主動、禮貌性的點頭致意,再把視線移開。

  • 此外,再搭配上「衣著、髮型」的修飾,可以在兼顧美感的同時,也營造出一股「力量感」,讓一個人的身形看起來更自信、挺拔、強勢。同時我們也可以在不需要的時候,盡量不穿會限制肢體活動的服裝(例如窄裙、高跟鞋、皮鞋)。

  • 最後是人的「嗓音」。不論你的嗓音音調是偏高或低,在說話時找到正確的共鳴和語速,讓音量飽滿、語氣明確。這樣一來即使說的是柔和的話語,也會周遭傳遞出聲音主人的自信與力量;而需要表示拒絕、喝斥他人時,也會幫助我們用聲音建立出明確的界線。

當我們能夠展現出力量感之後,源自於「體適能、戰鬥力低下」與「性格軟弱、自信心低」的兩個脆弱特質就被消除了。最後針對源自於「心不在焉、戒備程度低」的脆弱性,解法也非常簡單。

那就是徹底接受「危險可能會發生」這個事實。能接受這個事實,再加上具備「犯罪發生的來龍去脈」的理解後,我們自然而然的會想要對周遭保持一定的戒心與關注;而不是沈浸在自己的思緒或手機中,顯得對於周遭的情勢變化毫無頭緒。

我們可以更進一步的保持「狀態意識」(Situational Awareness),只要保持著對周遭持續的覺察,舉止自然會流露出戒心。想要偷襲這樣的人,相對的就更不容易!

3.2. 不通過受害者測試

「拒絕成為目標」的第二部分,就是了解如何應對受害者面試,避免在互動中透露脆弱性,而是清楚的畫出一條界線,傳遞出一個概念:「我知道你在玩什麼把戲,我已經準備好採取行動」。(這裡的「採取行動」不一定是要戰鬥,離開現場也是一個很好的作法。)

這個概念傳遞出去之後,歹徒會不會識相的自行離去,相對的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這句話要講給自己聽,幫助自己迅速切換到備戰狀態,這樣一來即使歹徒執意要進攻,我們也早已做好應對最壞情況的準備。

  • 察覺周遭有可疑人士時以「視線」進行受害者測試時,把握一個大原則:「他瞪你,你就瞪他;他沒看你,你用眼角看他。」這麼做的理由,重點不在於大眼瞪小眼,比誰膽子更大;而是積極的收集關於對方的資訊,看清對方的動向與意圖

    這個行為也會傳遞出一個概念,是「如果苗頭不對,我們會立刻採取行動(戰鬥或逃跑)改變情勢」,而這種意圖改變環境的態度,會自然展現出力量感

如果讀者想要更進一步了解視線接觸,可以延伸閱讀這篇附近有可疑人士時,到底是「要看他」,還是「不要看他」?
  • 當有陌生人意圖靠近、搭訕,進入我方個人空間時,因為對方採取了更明顯的行動,相較於在遠處靜靜觀察的階段,必然會透漏出更多資訊。所以我們可以利用這一點,透過觀察事前預兆,從眼神臉色、移動的速度變化、以及雙手狀態,搭配直覺去判斷這個人是不是威脅。

    如果察覺有異,或覺得不放心,可以掌握幾個要點:

    1. 保持距離,我們可以自己移動腳步,讓對方保持在能觸碰到自己的距離之外;如果對方試圖接近,以堅定語氣要求對方保持距離。提出口語要求的重點,不在於非得要對方服從,而是建立出一條清楚的界線:要知道任何一個善意、有禮貌的人,在聽到對方提出保持距離的要求後,是會選擇尊重對方的。也就是說,那些在我方要求保持距離後,依然故我的要拉近距離的人,很可能心懷鬼胎。

    2. 面對接近的陌生人,直視對方,不要側視陌生人,或讓陌生人移動到我們的側面。正視他人,除了是一種基本禮儀,也讓我方處於更好觀察對方的位置。相對的,側視他人除了不禮貌,也會讓自己處於不利的角度。

    3. 如果是被多名陌生人接近,留意對方在接近時的移動模式,是否帶有「分散、包夾」的意圖。試想一下,假設我們一群朋友出去玩,在不熟悉的城市要找當地人問路時,正常來說,會是只有我方團體的其中一人去向人搭話詢問,剩下的人會自動站在後面一點的位置等待,有需要的時候才補充提問。

    碰到多名陌生人搭訕

    好人並不會把另一個人包夾起來,彷彿在審訊質問對方,這會造成強烈壓迫感,非常的無禮。反過來說,如果對方團體把自己包起來,這就有問題了,既是一種事前預兆,同時也是受害者測試。

    綜上所述,已經覺得對方可疑的話,在被搭訕時,應直視對方,但不要立即停下腳步回話。回話時繼續保持移動,多走幾步,創造雙方之間的安全距離後再站定。這樣不只讓對方難以建立肢體接觸,且不論對方打算尾隨、突襲、包夾,我方都會有一定緩衝空間進行反應。

最後,關於性格上缺乏主見、容易被騙、被操控的問題,這基本上只能靠自己解決,我無法提出什麼具體的作法。在我的經驗裡,勸一個缺乏主見的人改變,很容易引發心理防衛機制。因為要他改變性格,某種程度上等於在否定他的人格、否定他的價值觀。

一個可以嘗試的方向,是別管性格問題了,先專心累積硬目標特質就好。我們知道身體和精神是可以相互影響的,既然改變性格很困難,不如先從身體著手做出改變。等到身體強大起來了,我們對自己的印象也會改變,等到這個時候再來調整性格,那也不遲!


以上就是關於「拒絕成為目標」策略的介紹了。因為本篇提到了很多防身裡的「脆弱性」,以下也推薦一本關於「反脆弱」的書。雖然此脆弱(Vulnerability)非彼脆弱(Fragile),但我覺得這本書對於培養主動思維、提升自我也很有幫助!

4. 侷限

前面的段落充分探討了「拒絕成為目標」策略為何有用。但要記得,防身裡沒有100%有效的作法,不可能一招打天下,所以我們也要好好了解這個策略存在哪些侷限。

複習本篇第二段提到:「拒絕成為目標」策略之所以有用,是建立在受害者篩選機制的基礎之上。那反過來,如果在暴力發生過程中缺乏篩選機制、或篩選機制不明顯時,「拒絕成為目標」策略就不見得管用

舉例而言,如果碰到的暴力型態屬於社會性暴力,也就是因為爭面子、口角、利益衝突、與人結仇而引發的暴力攻擊時,這種暴力中沒有明顯的目標篩選過程,那就很難保證「拒絕成為目標」策略會奏效。

試想,如果我們和他人突然起了糾紛、或過去曾經結怨,即使我們在外表上逞兇鬥狠,讓自己看起來不好惹,仇家並不會因此打消攻擊的念頭。可能對方在氣頭上,不論如何都要動手消氣,不然他不甘心自己吃悶虧;或是對方會有備而來,以更大的武力,趁我們沒有防備的時候,來實施報復。

或者說,如果是碰到精神異常、情緒失控的隨機殺傷事件,具自毀傾向的攻擊者殺紅了眼,只要是在附近的人他就要砍殺或開槍,這時「拒絕成為目標」策略很可能根本派不上用場。

另外,如果碰到力量相差懸殊、或手持致命武器的歹徒,這時「拒絕成為目標」策略的效果也很有限。這是因為歹徒更加強大時,在他的篩選機制中我們不管做了什麼,仍然看起來很脆弱。比方說,綁架犯面對兒童或瘦小女性時,很可能根本不擔心會被他們反擊,因此只要時機、場所合適,歹徒就會動手犯案。

在以上情況中,光只是展現力量感是不夠的,防身者會需要運用其他辦法,例如:

  • 「離開歹徒的影響圈」策略,透過迴避、逃跑、躲藏,讓自己保持處在歹徒無法傷害到我們的位置上;
  • 或武裝自己,在身上攜帶致命武器,並接受相關戰鬥訓練。致命武器能夠弭平個體力量上的差異,讓我們在更平等的條件下進行反擊,消除致命的暴力威脅。

5. 結語

長篇文章的最後,一樣是先感謝有看到這裡的讀者!希望這篇文章有讓各位同時理解「拒絕成為目標」策略的有效性與侷限。也因此,防身者應該同時掌握多種策略,才好應對不同的情境,完善自己的個人安全。

此外,我也鼓勵讀者們有空的時候,也順著文章中的連結,進行一些延伸閱讀。關於防身中的眼神、步態,以及事前預兆,都還有很多細節可以做討論!也歡迎讀者認識不同的暴力型態,充分了解暴力,才能更妥善的應付暴力!


最後讓我說些題外話:如果換一個視角來理解「拒絕成為目標」策略,說穿了它也就是一種「自我提升」的方法論。有一些自我提升,討論的是提高工作生產力、維持健康生活與飲食、培養人際關係中的談吐等等。而我這裡探討的,則是個人安全的提升。

同樣都是自我提升,自然會有重疊的部分。譬如說能夠明確拒絕被塞過來的工作,在職場上就能有更好的工作表現;積極的進行運動訓練,自然對健康有正向影響;而培養出自信心,也會讓自己在談吐表達上更如魚得水。

因此,實行「拒絕成為目標」策略時,各位也可以擴大視野,認知到這些訓練其實也具有防身以外的價值,我們進行防身時,也會對生活產生好處。反過來,如果你追求工作生產力、健康生活、談吐能力,這些提升也全都會對防身產生正向的影響。

更進一步地說,其實我認為生活應該要優先於防身:正是因為熱愛自己的生活,不容許自己的生活受到暴力侵害,所以我們以積極的態度進行防身。

我自己並不喜歡用營造恐慌感的方式,去驅使自己或別人進行防身,一味的強調現在街上歹徒滿街跑,不懂得保護自己的人就準備遭殃。就算我把「歹徒很壞,你很弱,所以你需要學防身」的思維強加到別人身上,只要對方仍以被動思維來理解個人安全議題,人們就更容易陷入受害者心態中,覺得「自己很無力,暴力都是「突然發生」的,總是防不勝防;就算我去練些拳腳功夫,碰到槍也沒用;而即使我買了槍也用不好,也做不到對人開槍,花時間去訓練根本沒用」,進入消極情緒的惡性循環。

我認為,能夠讓人發自內心的想要進行防身的關鍵,在於自我價值感。 先把自己的生活過得幸福,覺得自己充滿價值,體認到人生與周遭的人事物是美好的;這時自然會產生想要延續、保護這樣的生活的想法,如此一來我們就能用積極的態度面對個人安全的議題。

而且這是一種純粹自發的念頭,任何人隨時隨地都能開始進行防身,不必等到自己先籠罩在治安隱憂的威脅之下,或先成為家財萬貫的千金之子,或是真的遭遇暴力攻擊後,才能得到進行防身的正當性。

我並不否定,也不排斥把個人安全、防身視為一種「必要」與「責任」,但我更喜歡把防身當成一種自己「想要」並「選擇」去做的事情,而我也想邀請各位一起這麼做,成為一個不需要受到環境逼迫,就能不斷進行自我強化,並具備主導者心態的防身者!

希望我的文章除了幫助你完善個人安全,也讓你成為更自信強大的人、更享受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