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練Dry Fire時要不要用Snap Cap?建議使用StrikerCaps!

Authors
  • avatar
    Name
    自我強化筆記
發佈日期:
最後更新:

做Dry Fire練習時,到底要不要用Snap Cap?這是個在網路上常被辯論的問題。本篇文章的建議是:在大量Dry Fire練習中使用StrikerCap,避免槍機出現金屬疲勞的故障。

文章封面圖片
目錄

1. 低次數的Dry Fire會不會傷害槍機?

常見的一種說法,是依據彈藥的「底火形式」來決定一把槍能不能夠Dry Fire。底火形式大致分為Rimfire(緣發式)與Centerfire(中發式)兩種,其中採用Rimfire彈藥(例如.22LR)的槍械不能Dry Fire,採用Centerfire彈藥(例如9mm Luger)的槍械則可以。

會有這種說法,是因為擊發Rimfire彈藥時,撞針會打在彈藥底部的邊緣上(所以中文翻譯稱「緣發式」);相對的,擊發Centerfire彈藥時,撞針則會打在彈藥底部的中心(所以譯為「中發式」)。關於撞針打擊位置的差異,從以下示意圖可以看得更清楚。

彈藥底火比較

出自維基百科。

採用「中發式」彈藥的槍械,由於撞針會打在位於正中央的底火上。就算在空膛狀態(empty chamber)扣下扳機,撞針也只會打在空氣上,並不會接觸槍機中的任何部位,所以原則上並不用擔心撞針會在槍機內部留下鑿痕。

但舊式採用「緣發式」彈藥的槍械,在空膛狀態扣下扳機時,撞針會直接撞擊槍管。假使只是一兩次不小心也許還好,但多撞擊個幾次,可能會造成撞針的磨損,導致未來更常出現擊發失敗;或是直接在槍管上留下一道鑿痕,如下圖所示。

緣發式槍管損傷
圖片出處

相信沒有人希望自己的愛槍像照片中那樣受損,這是為什麼過去會流傳著「採用緣發式彈藥的槍械不能Dry Fire」的説法。

但事實上,現代生產的槍械擁有更好的設計,今天有不少採用緣發式彈藥的槍械其實也允許在空膛狀態扣下扳機,並不會傷害到槍機。由此可見,底火形式不再能用來判斷一把槍能不能Dry Fire。

所以低次數的Dry Fire到底會不會傷害槍機?真正的答案是「由說明書說了算」。負責設計、生產槍械的廠商自然知道這把槍Dry Fire時是否會傷害槍機,我們如果有疑慮,去查閱說明書就好,能不能Dry Fire廠商已經白紙黑字寫得清清楚楚,其實使用者是沒必要自行推導出答案的。

由於我一開始用於訓練的是Glock 17手槍,說明書也說了這把槍可以Dry Fire,所以我最一開始是選擇站在「不用惰性彈」的陣營。

2. 訓練量提高後

但要留意:只有在「訓練量低」的時候,才適用「說明書說了算」的說法。

一旦訓練量提高,就算說明書說可以Dry Fire,但在膛室內缺乏實彈或惰性彈來吸收撞針動能時,撞針反覆震盪槍機結構後,就有可能產生「金屬疲勞」(Fatigue)的損壞。

產生金屬疲勞的部分可能是撞針本身,最終導致撞針斷裂;也可能是在滑套部分產生金屬疲勞,導致Breech Face部位(滑套接觸彈藥底部的部分,撞針會從這裡伸出來)被撞針的慣性頂穿、頂破,如下方照片所示。

glock-breech-face-damage-1glock-breech-face-damage-2glock-breech-face-damage-3

Breech face damage。出處1出處2

再次強調,這是只有在經過大量空槍Dry Fire後才會產生的問題。而要造成金屬疲勞,從經驗上來看至少要空槍扣下扳機數萬次以上。

如果不易想像Dry Fire數萬次到底是多高的練習量,不妨稍微進行試算。對一般人(非射擊競賽選手)來說,每天花15分鐘練習Dry Fire,粗估扣下扳機100次,算是個不錯的練習量。那也必須要每天不懈怠的持續練習三個月以上,練習量才會破萬。如果是每隔兩、三天練一次,也大概要累積半年以上的時間,在這之後才需要擔心金屬疲勞的問題。

相反的,如果不常練槍、練習量也低,就算不用惰性彈,其實無需過度擔心Dry Fire造成槍機損壞。

由於我在練槍初期,就下定決心要大量練習。所以發現了這個事實之後,我決定跳槽到「要用惰性彈」的陣營,並開始在Dry Fire中使用Snap Cap。

3. Snap Cap 的侷限

使用Snap Cap進行Dry Fire訓練一陣子之後,很快就碰到問題了。由於我使用的手槍是Glock 17,Dry Fire的過程中,必須反覆的拉動滑套、重置扳機,才能再次扣下扳機。現在膛室裡有Snap Cap的時候,拉動滑套的操作就會變得很麻煩。

補充槍械知識:並不是所有的手槍都必須靠拉動滑套來重置扳機

在正常拉動滑套,把滑套拉到底的時候,膛室裡的Snap Cap是會被退膛並拋出的。所以練習中每次扣下扳機,拉動滑套重置扳機之後,就會有一顆Snap Cap掉到地上,等彈匣裡的所有Snap Cap都被拋出後,就需要重新把它們從地上撿起來,並重新裝入彈匣裡。

也就是說,每次練完一個彈匣之後,就必須中斷練習,放下槍彎腰去撿Snap Cap,並重新裝回彈匣裡,才能進行下一輪的練習。這個過程會破壞掉訓練時的專注與手感,也讓訓練效率變得低落。

所以拉動滑套時不能用力過猛,必須有技巧的輕輕拉開滑套,只拉開一點點縫隙(有點像Press Check),使扳機恰好能夠重置,但又不會將Snap Cap拋出。這樣同一顆Snap Cap就會留在膛室裡,可以被重複使用,提升訓練效率。

但在Snap Cap反覆的退膛又上膛後,表面會留下許多刮痕與磨損。當磨損累積到一定程度,使得Snap Cap的表面不再光滑,與膛室之間的摩擦力就會增大,這時就必須施加更大的力氣,才能拉開滑套。

然而,一旦需要增大出力,就很難控制力道只讓滑套輕輕拉開,最後,每次拉動滑套後,Snap Cap還是會因為用力過猛而被拋出。

磨損的Snap Cap
下方藍色的是已經嚴重磨損的Snap Cap,上方紅色的則是磨損程度輕微的Snap Cap。

將手上的Snap Cap都磨損的差不多之後,最後我放棄使用惰性彈進行Dry Fire,因為實在是太麻煩了。於是我又跳回到「不用惰性彈」的陣營,繼續練習Dry Fire。

最後也補充一句,避免產生誤會。我仍然認為Snap Cap是個好東西,非常適合新手用來熟悉基本的填彈、上膛、退膛的操作,也是後續在練習故障排除、克服落彈點斜下偏移問題的好工具。只是在大量Dry Fire的過程中,Snap Cap的功效終究有限。

4. 親自遭遇撞針斷裂

就這樣使用Glock 17空槍練Dry Fire了一年多左右,也用這把槍參加了許多射擊課程,過程中從未發生任何故障。這讓我更傾向認為金屬疲勞的損壞,其實都只是極少數案例,是那些人運氣不好,「不用惰性彈」其實真的沒關係。

後來在獲得攜槍證之後,我將主要訓練的手槍從Glock 17切換到Glock 48,而且練習得更勤快了。在幾乎是每天以Glock 48空槍練Dry Fire大約八個月後,某一天故障就發生了。

當時我正在Dry Fire中扣下扳機後,聲音明顯很不一樣,聽起來很悶,而不是清脆的金屬撞擊聲。而在我反覆拉動滑套試圖重置扳機時,卻發現扳機維持在被扣下的狀態,完全無法再扣動。

把槍拆開來看,才發現原來是撞針的卡榫斷裂了。

取出滑套中的撞針組(Firing Pin Assembly)後,可以更清楚的看到斷裂的卡榫。

Glock撞針組
上方是故障的撞針組,可以看到卡榫部分因斷裂而歪斜。下方則是正常的撞針組。

發現撞針斷裂後,坦白說我當下的情緒感受,就是不信任感。原來號稱最可靠性的Glock也會發生這種嚴重的故障,而且這還是我每日攜帶的手槍,它的撞針居然會因為金屬疲勞而斷裂,這樣我還敢繼續攜帶它、甚至是在緊急關頭依賴它嗎?

我也不禁懷疑,會不會是買到劣品了,撞針才會斷裂?但事實是,過去這把Glock 48所經歷的1000~2000發實彈射擊都是正常的,並沒有發生故障。如果它是劣品,那應該早就要出問題了。

重新複習過Glock的機構設計後,也讓我確信就算在攜帶過程中撞針斷裂,只要扳機沒有被扣下,內部的撞針保險會擋下撞針,並不會造成意外擊發。而測試後也確認了我的這把Glock 48的撞針保險功能正常。

進行了以上思考,也在Reddit上看了許多網友分享相關案例後,最後我判斷問題並不是Glock,也不是我的這把槍,有問題的是我的操作。是這八個月內所累積的2~3萬次的空槍Dry Fire,確實造成了金屬疲勞,所以撞針才會斷裂。

這起故障重新把我打回現實,也帶給我以下教訓:

  • 金屬疲勞是真實存在的問題,並不是運氣不好才會碰到。所以利用惰性彈來吸收撞針衝擊,其實是很重要的。
  • Glock是很耐用沒錯,但這不代表零件就絕對不會壞。既然訓練量大,那就要勤勞一點,定期更換零件、測試槍械功能。而不是仗著品牌口碑,疏忽了武器的保養。

收拾好心情,以及恢復了對手槍的信任後,我便上網訂購新的撞針組進行替換。

同時我也下單買了第二把Glock 48,舊的G48作為練習用,新的G48則用來每日攜帶(EDC,Everyday Carry)。這樣一來,所有的Dry Fire與大部分的實彈射擊,都會集中在練習用G48上,零件的磨損也會集中在這把槍上。而EDC的G48因為使用次數較低,就更不容易出現意外,避免自己在攜帶槍械,甚至是某天需要開槍時,籠罩在故障的風險中。

兩把Glock 48
左方是用於每日攜帶的G48。右方是練習用G48,滑套底部刻意裝上藍色護罩作為區別。

一切塵埃落定後,最後還是要回到Dry Fire的問題上。

既然都親身經歷了撞針斷裂的意外,我自然是又要跳回「要用惰性彈」的陣營,而且這次是鐵了心要站定這個陣營,不會再倒戈了!

但前面也已經發現了Snap Cap的侷限,所以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就是尋找其他類型的惰性彈。

5. 選用StrikerCap

最後我找到的最佳方案,是一種稱為StrikerCap的惰性彈。

簡言之,StrikerCap其實就是個沒有「退膛溝」(extractor groove)的Snap Cap。所以上膛後,就算反覆拉動滑套,StrikerCap並不會被「退膛器」(extractor)勾出,而會一直留在膛室裡,替我們吸收撞針的衝擊,避免發生金屬疲勞。

唯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實彈射擊前,必須先用一根細棒,從槍口插入並推動,才能將StrikerCap退膛,稍後才能正常射擊。

Striker Cap

介紹完StrikerCap,這篇文章就差不多結束了。在最後的段落中,我想用來釐清一些專有名詞的差異,也介紹其他惰性彈的選項,藉此更清楚的說明為什麼我認為StrikerCap是最好的選擇。有興趣的讀者歡迎繼續閱讀!

5.1. 整理專有名詞

本篇文章中使用了不少專有名詞,又是惰性彈、又是Snap Cap、現在又跑出來一個StrikerCap,讀者也許會覺得名詞相當混亂,以下就來一小段說文解字。

所謂的「惰性彈」,英文裡稱作「Dummy Round」,指的是所有未裝填底火、火藥,因此不具備擊發功能的彈藥(這與「空包彈」截然不同)。惰性彈通常被拿來訓練槍砲的操作,在槍械上,不論Snap Cap或StrikerCap,它們都屬於一種惰性彈。

Snap Cap,是A-ZOOM這個廠商替自己生產的惰性彈所起的名字。Snap Cap與傳統惰性彈的不同之處在於,傳統惰性彈基本上只是把真實彈藥的底火與火藥移除,所以外觀上,傳統惰性彈與真實彈藥仍很相似。Snap Cap則是從材料、塗色上都刻意做的與真實彈藥不同,底火部分通常採用橡膠材質用以吸收撞針衝擊,專門就是為了訓練用途而設計。

由於Snap Cap被大量使用於訓練中,所以後來在英語中,Snap Cap幾乎是直接被當作Dummy Round,來指稱所有訓練用的惰性彈。

至於StrikerCap,同樣是A-ZOOM生產的產品,是專門設計給Striker-fired槍械使用的Snap Cap,所以命名為StrikerCap。好處就是前面介紹過的,拉動滑套後不會被退膛。

StrikerCap唯一的用途就是在大量Dry Fire中吸收撞針衝擊。由於缺乏退膛溝,StrikerCap無法像Snap Cap那樣更廣泛地用於槍械操作的訓練,或許這也是為什麼它的知名度遠遠不如Snap Cap。


整理完「惰性彈」的名詞,以下我也想談一下「Dry Fire」。Dry Fire的中文翻譯大致有兩種,一種是按字面直譯的「乾火練習」,另一種則是翻譯為「空槍練習」。

現在我們知道了Dry Fire其實是可以搭配惰性彈的,並不一定總是在空膛狀態下進行。更進一步的說,在大量Dry Fire時「空槍練習」其實是不好的,因為槍機可能會出現金屬疲勞,這時搭配惰性彈是更好的做法。

知道以上事實後,如果還將「Dry Fire」繼續翻譯為「空槍練習」,在語意上會相當矛盾。因此在網誌中我會盡量避免使用「空槍練習」的翻譯,而「乾火」的翻譯又太過冷僻,所以最後統一以原文的Dry Fire來稱呼。

5.2. 其他惰性彈選項

除了StrikerCap之外,(美國的)市面上也有其他惰性彈選項,同樣可以解決Dry Fire中Snap Cap的侷限。

其中一個選項是「雷射子彈」(Laser Ammo),與Striker Cap一樣,雷射子彈的底部並沒有退膛溝,所以拉動滑套後,仍會留在膛室內。

雷射子彈比較特殊的地方,在於底火位置是一個按壓開關。在扣下扳機,撞針撞擊開關後,會短暫的打出一個雷射光點,這可以被用來判斷落彈點,提供訓練回饋。

不過坦白說,我很早就不再使用雷射子彈進行訓練了,所以如果讀者從未買過雷射子彈,但想練習Dry Fire,我建議直接買StrikerCap就好,不必多花錢購買單價更高的雷射子彈。但如果讀者是已經買過雷射子彈,而想要把手上的雷射子彈當成StrikerCap來使用,這自然是沒問題的。

雷射子彈
圖片出處

另一個選項是一款稱為「Barrel Blok」的產品。這是一根塑膠長條,使用時將細的一端從退彈口插入槍管內,尾部的塑膠塊形狀剛好可以貼合膛室。

Barrel Blok有幾個聲稱的好處,除了能夠吸收撞針衝擊,而且拉動滑套後仍會留在膛室內,細端也會伸出槍口一小截,同時發揮了「空膛指標」(Empty Chamber Indicator)的功能,讓使用者一眼就知道此刻槍械無法擊發實彈。

BarrelBlok。
圖片出自BarrelBlok網站

我也有買來試用過,但最後的結論是它並不好用,所以不建議各位購買。

BarrelBlok最致命的缺陷,在於無法有效的吸收撞針衝擊。我發現BarrelBlok的長度,與Glock原廠槍管的膛室微妙的差了數釐米。裝好BarrelBlok之後,只有第一下扣下扳機時,撞針會打在塑膠上吸收掉衝擊力,但這個衝擊會同時將BarrelBlok往前推數釐米。

這導致接下來扣下扳機時,撞針就不會再接觸到塑膠了,仍會打在空氣上,聽聲音就會發現差異。既然撞針沒有接觸塑膠,這代表衝擊終究是靠槍機結構承擔,那就根本沒有起到避免金屬疲勞的作用。

另外,BarrelBlok的塑膠材質相當硬,不論是裝卸時,都不好施力。如果要把它當成空膛指標來用,還不如去買現成的Chamber Flag來用更便宜簡單。最後的結論,就是BarrelBlok在它所宣稱的功能上,表現都是欠佳的,所以建議各位不要購買。

6. 總結

最後總結一下本篇文章的重點:

  • 訓練量低時,能不能Dry Fire,由說明書說了算。
  • 訓練量高時,不論如何都建議使用惰性彈,避免金屬疲勞。
    • 假使不需要拉動滑套,就能重置扳機(採用擊錘式、或雙動式扳機的手槍),可以只準備Snap Cap就好。既可以用於大量Dry Fire練習,也可以進行其他操作上的練習、訓練故障排除等。
    • 假使需要拉動滑套才能重置扳機(大部分的擊鐵式手槍),建議在大量Dry Fire練習中使用StrikerCap。並另外購買Snap Cap,用於練習一般操作與故障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