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範劫車策略(六):服從

Authors
  • avatar
    Name
    自我強化筆記
發佈日期:
最後更新:

碰到劫車,如果逃不掉,也無法動用武力,那最後就只剩下「服從」策略了。

這是《防範劫車》系列的最後一篇文章,就讓我們來談談劫車情境中,該如何實踐「服從」策略。

文章封面圖片
目錄

1. 為了「止損」

聽到「服從」二字,相信大家可能感到疑惑:服從,不就是手舉高,乖乖配合歹徒,這夠格被稱作策略嗎?在深入介紹服從策略之前,先讓我們談談防身裡,「服從」到底有什麼意義。

不賣關子,直接開宗明義的說:採取服從策略時,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止損」。既然局勢已經被歹徒掌控,那接下來要做的事情,是避免損失持續擴大。

別忘了,我們學習防身的一大原則,就是要「避免自己或重要他人的人身、財產受到傷害」。雖然需要採取服從時,一些傷害很可能已經造成了。但如果是為了「止損」而採取服從,目的是要將損失降到最小,那就仍然可以放在「防身」的框架底下討論。

明確了「服從是為了止損」這個觀念之後,我們就不難發現:服從,絕對不是兩手一攤、停止思考,一切任由歹徒擺佈就好。那樣只是單純的放棄行動而已,確實不能稱之為策略。

而採取服從時,要如何控制損失,將傷害程度降到最小,這其中確實有不少需要主動採取行動,也值得深入討論的部分,因此我仍將其稱為「策略」。

服從歹徒交出車輛

我能理解,對於有意防身的人來說,談「服從」其實一點也不吸引人。就像要投資股票時,大家想聽的是怎麼賺錢,而不是止損策略。談論服從,常會給人一種「輸了」、「丟臉」的窩囊感。

如果討論服從令你感到可恥,且難以忍受的話,那太好了。這時你就有了一個充分的理由,要確實的執行六大防身策略的前五項策略,避免自己需要走到最後這一步。

但我還是要說一句:真正可恥的事情,是停止了思考,放任自己受人擺佈。相反的,為了止損而採取服從,我認為並不可恥,甚至我認為這是一件值得認真討論的事情

因此,我仍希望各位讀者能繼續閱讀以下段落,與我一起以理性的態度,來討論在遭遇劫車時採取「服從」策略的細節。

2. 劫車裡,有哪些損失?

既然是要控制損失範圍,避免傷害持續擴大,那我們得先了解一下,劫車案件裡可能會有哪些損失。

  • 首先,自然是車輛本身,以及當時放在車上的所有物品。
    • 失去車輛後,長距離移動受到限制,無法通勤上班,損失也包括了生活品質的下降
    • 如果最後車輛仍未尋回,可能又會需要重新購買一台車,這又會造成一筆額外的開銷。
  • 然後是個人身上的財物,例如皮夾、手機、包包,也可能在劫車過程中被歹徒搶奪。
    • 在少數案例中,歹徒完成劫車後,可能也會綁架車主。綁架車主後,可能會脅迫車主去提款機提領現金交給歹徒,這時可能也會損失一部份的存款
    • 在少數案例中,歹徒在劫車過程綁架車主之後,也會性侵車主。這除了是肢體與精神上的巨大傷害,也導致車主有感染疾病的風險
  • 更嚴重的損失,是受到肢體傷害。劫車過程中,除了自己可能會受傷或死亡,同行的乘客,包括家人、朋友、甚至寵物,也可能會遭遇這項風險。
    • 如果受了重傷,除了健康上的損失,還要加上醫藥費,以及因為住院無法工作而損失的薪資所得
  • 最後,在事件過後,精神創傷可能會持續影響受害者。
暴力事件的可能損失
暴力事件的可能損失:損失財物,或遭遇肢體傷害。

以上這些損失中,確保自己與乘客不受到肢體傷害,自然最重要的。

這是因為車輛等財物,如果不具有紀念意義,之後都能再買新的作為替代。但自己與重要他人,甚至寵物的健康與性命,是無法替代的

因此,服從劫車犯時,大原則會是透過交出車輛與其他財物,藉此創造出保全自己與重要他人之健康與性命的機會。

3. 事前準備

從前一段落裡,我們明確了服從策略中,就是要向歹徒交出車輛。這個段落我們就談談有哪些事前準備,可以降低交出車輛時的損失。這樣在實際遭遇歹徒,執行服從策略的當下,能讓我們更果斷的做出放棄車輛的決定。

3.1. 獨立攜帶車鑰匙

首先,我們可以將車鑰匙與其他鑰匙分開攜帶,不要把車鑰匙和其他鑰匙串在同一串鑰匙圈裡。這樣在交出車鑰匙之後,我們不會一併失去家門鑰匙,避免事件過後進不了家門。也避免家鑰匙落入歹徒手中後,為了避免歹徒可能會之後入侵住家,而需要更換家門鎖。

將車鑰匙分開

3.2. 投保車輛保險

再來就是車輛保險。除了責任險之外,車主也可以考慮投保「綜合險」(Comprehensive Coverage),在車輛無法尋回時,可以獲得車輛現值的理賠。如果尋回的車輛有損傷需要維修,綜合險也可以理賠相關費用。附註:歹徒造成的車體損傷,通常不會被「碰撞險」(Collision Coverage)理賠,因為當時造成損傷的駕駛並非車主,而是歹徒。

車輛保險

3.3. 背下緊急聯絡人的號碼

在遭遇劫車之後,下一步自然是求救、報警。

然而,在失去車輛的同時,我們也有可能會一併失去身上的手機。在缺乏通訊手段的情況下,受害者通常會跑到附近的商家,協助自己報警,並等候警察抵達現場進行報案。如果有受傷的話,這時可能也會緊急送醫。

在接受警察、醫護人員的救助之後,我們有機會可以聯繫緊急聯絡人,讓他們知道自己的處境,並提供必要的協助。但這時如果手機被搶走,緊急聯絡人的號碼又只存在手機通訊錄裡,而沒有背下來,那就無法聯繫家人。

此時不知情的家人,只知道自己突然失蹤、失聯,也許必須等到好幾個小時之後,才會打電話報警協尋,最後才在警方協助下團聚。

電話號碼

如果做到了以上準備,那真的在執行服從策略的當下,交出車輛應該不會那麼捨不得。這樣我們也更好保持冷靜,把心思集中在避免自己與重要他人受到肢體傷害上。

順帶一提,各位可能會在網路上聽到有人建議開手排車來「防範」劫車,這樣在交出車輛後,歹徒很可能因為不會駕駛手排車,就直接棄車逃跑。確實,這樣的實際案例並不少,但我不同意這種做法,因為這項決策背後隱含的「受害者心態」是極其有害的。

車子要開手排或自排,按照自己的預算與喜好來決定就好了。我不希望讀者是先預設了自己無能為力,一定會成為受害者,時刻活在恐懼、無力感之中,所以才刻意選購操縱難度更複雜的手排車,以這種消極的方式來防範劫車。

我認為選擇手排車的理由只有一個:就是真的喜歡、享受駕駛手排車的樂趣。出於興趣而選購手排車後,「順帶」的得到讓歹徒不易劫車的效果;至於沒有特別喜歡手排車的人,放心的開自排車就好了,無需自找麻煩。而不論是開手排車或自排車,只要確實執行防身策略,自然就能降低劫車風險,不讓自己成為受害者!

4. 擺脫受害者心態

講完了服從策略的事前準備,接著可以開始討論遭遇劫車當下,實際應對歹徒的細節。但在這之前,我們得先確保自己不被「受害者心態」影響。

這話乍聽之下相當矛盾。畢竟在採取服從交出車輛後,我們理所當然的就成為了受害者,這是不爭的事實。但就算身為「受害者」,也絕不能陷入「受害者心態」。實際執行服從策略時,我們放棄的只有車輛與車上物品而已,可不能連「思考」與「行動」也一起放棄,否則將無法達成「止損」的目標。

不論如何要建立起一個心態:防身情境裡永遠要靠自己採取行動,脫離危險。採取服從策略時,只要有機會,就應該迅速切換到逃跑模式,靠自己的雙腿創造距離、遠離歹徒,避免自己持續暴露在風險中。

千萬不要抱持那種「只要乖乖聽話」、「什麼都不要做」、「等著歹徒饒命」的心態。如果停止一切思考,只想等著歹徒給自己下達指示,甚至放任歹徒隨意擺弄自己,那麼傷害便會不斷擴大。要是自己不採取行動,此時能夠阻止損失擴大的,就只剩下歹徒那微不足道的自制力。

電話號碼

也先給各位打個預防針。對於我說要「靠自己採取行動」的說法,我敢說,深陷受害者心態的人們幾乎都會反對,批評這沒有實際助益。他們會說:我沒有考量到受害者在被歹徒攻擊的當下,人都傻住了、愣住了,在極度恐慌中,大腦一片空白,根本無法思考,也無法採取行動。

確實,在遭遇暴力攻擊時,「僵直反應」(Freeze Response)有可能會發生,並讓當事者陷入大腦一片空白、無法採取行動的狀況,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反應。但我們不能否認,「僵直反應」是一種嚴重妨礙個人防身的生理反應。

任何有意防身的人,都應該透過訓練、事前準備,避免自己陷入「僵直反應」裡。而不是一直拿「僵直反應」來合理化當下的「無作為」,甚至是拿「僵直反應」來否定一切個人防身上的努力。

所以我要再次強調:採取「服從策略」絕對不是兩手一攤、放棄思考與行動,一切任由歹徒擺佈就好。為了有效的「止損」,我們仍然得具備強韌的心態,並採取主動,降低自己可能受到的傷害。

5. 實踐內容

假設讀者願意接受在服從歹徒時,仍然必須建立主動心態,靠自己爭取逃生機會,接下來,就可以開始介紹實際服從歹徒時,實踐上的細節。

5.1. 交出車鑰匙

劫車發生時,如果車主還在車外,這時通常會聽到歹徒命令車主「交出車鑰匙」。

車鑰匙是這個當下,歹徒最在意的物品。在從車主身上奪走車鑰匙之前,歹徒通常會持續對車主施暴;而一搶到車鑰匙之後,歹徒則通常會停止進攻,迅速跑回車上,盡快脫離現場。這是劫車案中比較典型的行動模式。

交出車鑰匙

知道歹徒有以上的行為模式後,就能發現這個情況下的「止損」關鍵,是迅速交出車鑰匙,進而縮短可能遭受肢體傷害的時間。

決定交出車鑰匙時,我們也可以試著將車鑰匙朝某個方向拋出,然後迅速朝反方向逃跑。在好幾起案例中,可以看到在車主拋出車鑰匙後,歹徒的注意力會集中在車鑰匙上,並彎腰去撿拾。拋出車鑰匙,有機會使歹徒暫停攻擊、分散注意力,藉此創造逃跑的機會。

以下是一些歹徒搶到車鑰匙後,就停止進攻的案例,用來證實上述歹徒的行為模式。

老太太被搶走手中車鑰匙之後,歹徒便停止進攻迅速跑到車上
車主被歹徒從背後勒頸突襲,朝前方丟出車鑰匙後,歹徒便停止進攻
歹徒從車上跳下,趁著車主準備上車時搶走車鑰匙

5.2. 離開駕駛座

劫車發生時,如果車主是在駕駛座上,這時歹徒通常會命令車主「下車」。

在車主離開駕駛座、交出車輛之前,歹徒通常會不斷的施暴,直到車主就範。而車主一離開駕駛座後,歹徒通常會迅速停下攻擊,轉而坐進駕駛座裡,盡快脫離現場。

坐在靜止車輛上的車主被槍口指著

而這時「止損」的關鍵,在於迅速下車,縮短留在車上,可能遭受肢體傷害的時間

以下是一些車主果斷放棄車輛,離開駕駛座後,歹徒的注意力集中在車輛上,創造出逃跑機會的實際案例:

路邊停車停到一半,被徒步歹徒劫車
在閘門口遭遇劫車,車主直接棄車逃跑

而既然決定要迅速交出車輛,降低損失,那就要把事情做徹底。這時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是車主在下車前要迅速解開安全帶

而某些案例中,我們會看到車主可能因為一時慌亂,或是來不及解開安全帶,於是當歹徒已經開始拉扯,試圖用蠻力將車主拖出座位時,車主的身體仍然卡在駕駛座上。

這種情況下,歹徒可能也沒搞清楚狀況,便認定是車主意圖反抗不下車,於是變本加厲的施暴,更劇烈的拉扯、拳打腳踢。甚至是坐上座位開車駛離現場後,車主都還被安全帶纏住,不斷在地面被拖行,遭受更嚴重的肢體傷害。

老奶奶遭到路邊劫車,被安全帶纏住身體,最終被拖行致死

5.3. 迅速逃離現場

「交出車鑰匙」或「離開駕駛座」之後,事情還沒結束。車主的下一步,是迅速逃離現場、遠離歹徒,避免自己繼續暴露在危險中,直到自己抵達安全的位置

徒步逃跑

歹徒取得車輛後,有可能還會繼續壓制車主,洗劫身上財物。某些案例裡也會看到,歹徒也會把車主綁架載走,逼迫車主到周邊的ATM提領現金;或為了不讓車主報警,而開槍殺人。

如果歹徒在犯案過程中完全沒有鬆懈,很徹底的壓制住車主,那我們當然也只能認栽。畢竟這時真的很難找到逃脫的機會。

然而,實際案例中還是會看到,有些車主採取服從之後,明明有機會逃跑,卻還是停留在歹徒附近,結果受到更多傷害的案例:

車主放棄車輛後,卻站在原地報警,被歹徒開槍擊中手肘
交出車輛後,卻威脅歹徒說要報警,結果被歹徒開槍射擊

這是為什麼這篇文章不斷強調:採取服從時,必須採取主動心態,積極的尋找逃生機會。在靠自己逃到安全地點之前,暴力威脅都還沒結束。千萬不要以為只要讓歹徒取得車輛後,一切就會沒事!

6. 有其他乘客時

如果車上還有其他乘客的話,在採取服從策略時,就需要特別注意。這時的「止損」,就不只是保全自己的人身安全而已,也包括避免其他乘客遭受傷害。

前面提到的「交出車鑰匙」、「離開駕駛座」、「迅速逃離現場」,在獨自遭遇劫車時,執行起來都還算直觀。但在車上有其他乘客時,情況會變得更複雜:因為我們得在歹徒上車前,先讓車上乘客迅速下車。

特別是當車上乘客裡有老弱婦孺的時候,他們的反應、行動可能比較慢,可能會需要車主協助引導,才能順利逃生。

帶著乘客下車

《認識劫車套路》系列文章裡,我們也在實際案例中頻繁見證,歹徒一搶到車鑰匙、坐進駕駛座後,下一步就是分秒必爭的離開現場。如果這時其他乘客還沒下車,歹徒多半不會慢悠悠的等乘客下車逃難。反應不夠快的乘客們,很有可能會被迫留在車上跟歹徒一起移動。

接著,我們先來介紹這些乘客通常會有什麼下場。

6.1. 劫車案中,乘客有什麼下場?

在歹徒成功劫車離開現場後,如果我們的家人、寵物仍留在車上,他們會有什麼下場?從新聞事件來看,大部分被留在車上與歹徒同行的受害者,會被半路丟包。

  • 具有行為能力的人,通常能自己走到附近找人求救。
  • 車上的寵物犬被丟下車後,則通常是就此失蹤,下落不明。
  • 至於無行為能力的嬰幼童,則通常會被遺棄在路邊,或在歹徒棄車逃逸後,繼續被留在車上。最後可能在路人發現後,通報警方,或是被警察所搜救,最終重新與家人團圓。但在最糟糕的情況,被遺棄的嬰幼童可能會因此受傷或死亡。

以上是大多數的情況。但如果更糟一點,乘客在情急之下,也許會選擇自己跳車,或因為激烈反抗,被歹徒踢下行駛中的車子。甚至因為看見了歹徒的長相、特徵,被殺人滅口,這些都有可能發生。

彙整新聞報導:劫車時被留在車上的乘客的下場

無一例外的,這樣的事情對於車上的乘客,與留在原地的車主,都是無比的煎熬。被迫分離的焦急,內心的自責,加上無法得知對方會有何下場的無助感,這些巨大的精神壓力,也很可能會發展成心理創傷。

6.2. 車主該怎麼辦?

現在知道了在車上有其他乘客時,遭遇劫車的情況有多棘手之後,接下來要探討車主該怎麼辦?以下先讓我們觀看一些實際案例,這樣說明起來更具體。

以下是做到「止損」的服從案例

遭遇劫車後,冷靜打開副駕車門讓乘客下車
冷靜應對歹徒,走到副駕車門帶小孩下車
歹徒在巷子裡突然停車,下車劫走後方車輛,車主引導後座老人逃生
帶三名孩童上車時,遭遇劫車

以下是沒有做到「止損」的服從案例

副座丈夫下車後只是在一旁看著,後座的祖母與嬰兒來不及下車

總結一下實際案例,可以歸納出在車上有其他乘客時,採取服從策略有以下重點:

  1. 車主可以透過口語和肢體語言,冷靜、清楚的展現服從的態度。以此拖慢歹徒進攻的步調,爭取替乘客下車逃生的時間。要是已經進入戰鬥,之後才想要採取服從,就很難確保自己不受傷害了。

  2. 為了讓乘客有時間下車,車主不能只是「乖乖聽話」,完全按照歹徒的命令行動。要是放任歹徒過早的進入駕駛座,乘客就沒時間逃生了。這樣一來,反倒造成損失擴大。

  3. 車主也需要主動引導、指揮乘客迅速下車。遭遇劫車的當下,留在車上的乘客也許還搞不清楚狀況,或因為突發狀況陷入「僵直反應」,傻在原地不知所措。有必要時,車主需要直接抓著他們的肢體把人帶下車。

  4. 最後,鎖車門非常重要。車上有其他乘客時,車主在下車後,一定要鎖車門。否則在歹徒進入車內之後,乘客便會直接遭受威脅,而位於車輛外部的車主,如果要指揮乘客逃生、或採取行動,都會更加困難。最後乘客能否順利逃生,就只能靠他們自己,車主幾乎幫不上忙。

    車主下車加油時,乘客還在車內等候,徒步歹徒直接闖入

如果讀者有組建家庭、需要承擔保護家人、子女的責任,希望這個段落能夠讓各位在思考防身時更加全面。

而讀到這裡,我們也見證了,需要守護重要他人時,服從的難度與代價都會顯著增大。因此我也鼓勵讀者可以重新審視一下《防範劫車》系列文章裡介紹的其他防身策略,盡可能在更早的階段就將暴力威脅處理掉,避免自己最終需要採取服從策略

7. 服從不保證平安無事

前面講了那麼多服從策略的執行內容,現在這個段落,我想告訴各位的是:服從不保證平安無事。

雖然這感覺很矛盾,前面介紹了如何靠「服從」策略止損,避免自己受到肢體傷害;後面卻打自己臉,說採取「服從」也不能保證平安。但我依然認為自己有義務將真實狀況呈現出來,避免讀者對「服從」策略抱持錯誤的信心。

中文裡有句話叫做「財去人安樂」,這句話通常用來安慰因意外蒙受財物損失的人。然而,在暴力攻擊裡,有時候即使財去了,人也不一定安樂。

以下是採取服從後,仍然遭受肢體傷害的案例。

服從歹徒交出車輛後,歹徒還是朝車主開槍
車主本來要開車逃跑,跑到一半卻放棄,最終在警匪槍戰裡中彈身亡
尾隨車主走上車,在車旁假意開口乞討,然後舉槍劫車,臨走前朝車主臉部開槍

正因為有這些案例的存在,因此我在網誌中不斷主張:「服從」策略,應該被視為下策中的下策。可以採用其他防身策略的話,就該盡可能的避免採用「服從」策略。

因此,我非常不認同某些人在防身議題上的僥倖心理。這些人可能覺得『沒必要學什麼防身啦。反正真的碰到歹徒,大不了,舉起雙手服從保命就好』。

如果只是說「學防身沒必要」,這我都還無所謂。但把實際遭遇歹徒的風險說得輕描淡寫,展現出一副「只要服從歹徒,最後就會沒事」的態度,還把這種虛偽的安全感散播到眾人之中,這是非常愚蠢且危險的。

當我們正在採取「服從」策略時,心中是不該產生任何「安全感」的才對。「服從」應該要被視為一種過渡狀態,只要一抓到機會,我們就要切換到逃跑狀態,甚至是切換到戰鬥狀態,靠著自己脫離危險。

8. 先服從,後反殺

延續前一個段落的討論,最後我們也來介紹從暫時性的服從,切換到戰鬥狀態的案例。我將這類案例稱為「先服從,後反殺」。

坐在靜止車輛上的車主被槍口指著

當車主坐在靜止車輛上遭遇劫車時,歹徒已經舉槍對準自己,當下其實已經是死局了。如果這時硬要拔槍反擊,我方拔槍並瞄準射擊的整套動作,其實很難比歹徒只需手指扣動扳機來得更快。

因此這時比較合適的做法,是先服從歹徒交出車輛,避免當下的殺身之禍。當歹徒認為自己得手了,注意力移轉到車輛上,出現了反擊破綻時,這時車主才拔槍反擊。

以下是在劫車案中,採取「先服從,後反殺」的實際案例:

勤務外警員路邊,先服從後反殺
臥底警員坐在靜止車上遭遇劫車

9. 結語

最後快速的總結一下本篇文章介紹的「服從」策略裡,有哪些重點。

  • 首先,我們開宗明義的說清楚:服從策略的目的,是為了「止損」,並不是單純的投降。
  • 其次,我們說明了劫車案裡有哪些可能的損失。車輛、財物上的損失,是我們可以承擔的。但自己與重要他人的健康與性命,我們承擔不起這些損失。所以我們把服從策略的大原則,定為「透過交出車輛,替自己創造逃跑、避免受到肢體傷害的機會」。
  • 然後也介紹了有哪些事前準備,可以降低我們交出車輛時的損失。也強調了採取「服從」策略時,雖然自己必定會成為受害者,但絕不能陷入「受害者心態」。我們必須主動、積極的靠自己尋找逃跑的機會,藉此控制損失範圍。
  • 接著我們搭配實際案例,說明了遭遇歹徒時,有哪些「服從」策略的實踐內容。另外在車上有其他乘客時,又會有哪些額外的考量
  • 隨後我們用實際案例,強調了「服從不保證平安無事」的事實,避免讀者在「服從」策略中,產生了虛假的安全感。也介紹了「先服從,後反殺」的案例,讓各位看到「服從」應該被視作是一種過渡狀態。只要一有機會,就應該切換到逃跑狀態,甚至是切換到戰鬥狀態中。

在《防範劫車》系列的最後,我也想留下一小段話,給那些確實讀完這個系列的讀者。

我相信願意花時間把這個系列看完的讀者,想必是對「個人防身」有足夠的重視。也希望這個系列的文章,能夠協助各位建立出屬於自己的一套防範劫車策略。

而讀者如果目前或未來會成立家庭,相信各位也很可能會肩負守護家庭成員的責任。我也想鼓勵各位在適當的時機,試著與自己的伴侶、子女、父母、甚至是親密的朋友們,聊一聊關於應對犯罪情境的話題。

這件事不該是某種禁忌話題,沒有必要避而不談。而雖然守護重要他人的責任,確實常常是由一家之主來承擔,但應對犯罪的知識,不該只有一家之主才知情。

家中的小孩、老人也應該知道暴力威脅的存在,以及自己有哪些應對策略。我們不可能全天候的跟在重要他人身邊,守護他們的人身安全,因此,協助重要他人培養「個人防身」的能力,這才是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守護」!

延伸閱讀

更多 劫車 相關文章:

更多 車輛安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