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範劫車策略(一):預防犯罪發生
- Authors
- Name
- 自我強化筆記
發佈日期:
最後更新:
本篇是《防範劫車》系列底下的第一道策略。我們會將犯罪學中的「日常活動理論」應用在劫車情境,藉此分析出在事前預防劫車的具體實踐內容。
日常活動理論
所謂「預防勝於治療」,這句話大概永遠都是正確的,很難被辯倒。
特別是在問題越棘手的時候,「預防勝於治療」聽起來就越合理、越有智慧、越有吸引力。這是為什麼在面對個人防身議題時,我們也經常聽到有人會倡導「預防危險」的觀念。
然而,任何預防策略,如果背後沒有理論依據,那就難以實踐。最終就只是譁眾取寵,但內容空泛的口號,沒有參考價值。
因此,在討論如何預防犯罪發生之前,我要先介紹背後的理論依據:「日常活動理論」(Routine Activity Theory)。這套理論被大量運用在關於搶劫、性犯罪、網路犯罪、入室偷竊等犯罪的研究上,而劫車屬於「掠食性暴力」,在暴力型態上相當接近「日常活動理論」的應用範圍,所以我拿這套理論來解釋如何預防劫車。
簡言之,日常活動理論認為,犯罪的發生必須在同時、同地點湊齊以下三項條件:「有犯意的攻擊者」、「合適的目標」、「缺乏監察者」。三個條件裡少了任何一個,犯罪發生的可能性就會顯著下降。
將「日常活動理論」反向思考後,便會發現:只要消除掉任何一個條件,讓三個條件沒辦法湊滿,就是預防犯罪發生的大原則。
順著上述思路,以下就介紹一些預防劫車發生的具體實踐內容。
1. 不入險地
了解「日常活動理論」的知識後,接下來就能更具體的說明劫車要如何預防。
首先,我們可以先試著消除「有犯意的攻擊者」這個條件。一個不錯的方法,就是「不入險地」,盡量避免開車進入治安較差的地區,那麼碰到劫車犯的機率自然降低,從問題的源頭著手消除危險。
要能辦到「不入險地」,得先知道哪裡是險地。在一個城市生活久了,平常只要有稍微關注新聞事件,理應知道哪些地區治安不良,那就可以有意識的避開。
如果人生地不熟,收集資料的能力又有限的話,也可以借助他人的知識。但凡旅遊、工作出差,需要在不熟悉的城市中開車時,不妨找住在當地的朋友當嚮導、地陪。或至少可以和對方聊聊自己的行程,請教對方有沒有哪裡的治安不太好,要特別留意。
假使在當地沒有認識的人,也可以在網路上以城市名稱,搭配關鍵字「Crime Map」(犯罪地圖)進行搜尋,幫助我們大致了解治安狀況。
2. 避免深夜駕駛
除了在空間上避開治安差的地區,我們也可以在時間上避開劫車高風險的時段。這也是一個消除「有犯意的攻擊者」條件的具體做法。
根據美國司法局(BJS)1993-2002年的劫車犯罪報告,約有68%的劫車案件事發生在夜間(晚上6點~早上6點之間)。應該不難想像,歹徒會利用夜色,更好的隱蔽行蹤,這時落單的駕駛,會是更理想的劫車目標。
所以情況允許的話,盡量避免在深夜時段獨自開車,這也是消除「有犯意的攻擊者」條件的好方法。
3. 善選停車位
開車出門在外,總有需要停車的時候。我們也可以透過善選停車位,同時消除「有犯意的攻擊者」、「缺乏監察者」兩個條件。
如果選擇有門禁的停車場,雖然不一定能100%完全阻絕可疑人士,但碰到歹徒的機會,明顯會比起閒雜人等都能出入的開放式停車場,甚至是路邊停車格來得更低。
此外,選擇照明充足、視野良好無死角,沒有遮蔽物可供歹徒埋伏藏身的停車位,這也是個讓自己更不容易遭遇歹徒的作法。歹徒如果要尋找獵物,通常不會選擇這種停車場,這樣遭遇歹徒的機率自然較小;就算真的有歹徒出沒,也會更容易被我們察覺。
另一方面,選擇有管理員、監視器,且人潮較多的停車位,也能夠消除「缺乏監察者」的條件。當然,這不是說管理員、監視器一定能夠起到100%的嚇阻功效,但相對於一個人煙稀少、缺乏管理的停車位,有監察者在場的車位,當然更容易預防劫車。
3.1. 善選加油站、得來速
同理,如果在深夜要進入加油站、得來速時,也建議要確認周遭照明充足。假使發現加油站、得來速周遭缺乏照明,且人煙稀少,那就建議再去尋找下一家,不要硬著頭皮進入。
4. 結伴同行
出門時結伴同行,也是消除「缺乏監察者」條件的有效做法。我們和同行的朋友可以成為對方的監察者。
美國司法局(BJS)1993-2002年以及2012-2021年的劫車犯罪報告都指出:只有1人的落單受害者,佔了所有劫車案件的9成。而實際案例中,我們也經常看到多人犯案的歹徒,利用人數優勢,迅速壓制獨自開車的受害駕駛的犯罪過程。
由此可以推論:歹徒更偏好攻擊落單的目標。一來這麼做確實對歹徒更有利,二來統計資料也符合此論點。那反過來說,和人結伴同行,自然就比較不容易被選作目標。
另外,如果是脆弱群體,例如孕婦、老人、行動不便者,在一些有部署私人警衛的超市、百貨公司,也可以主動開口請警衛護送自己上車。這樣一來,我們也可以靠自己採取行動,創造出一個有監察者在身邊的情況,進而預防危險。
在聚會結束的時候,如果天色較暗,或週遭治安較差,朋友間也可以互相送對方上車,成為彼此的監察者。多一雙眼睛,就多一份警覺,避免獨自上車、設定導航時,難免會出現短暫分心、無法保持狀態意識的空檔,被歹徒趁虛而入。
5. 預防劫車騙局的發生
以上提到的都是一般狀況下的預防措施。此外,如果是要與人面交商品,或透過約會軟體與人見面,這也有可能是歹徒設下的劫車騙局。約好見面的地點後,歹徒便與同夥事先設下埋伏,等車主開車抵達後,同夥便發動攻擊進行劫車。
這時的預防方法其實也不難,就是慎選見面的場所。
譬如說,面交商品時,警察局前方的空地、停車場,就是個很不錯的地點。美國的許多警局也都有發出公告,鼓勵民眾在這些地方進行面交,甚至會特別規劃出「安全交易區」(Safe Transaction Zones),或開放警局的一樓大廳給民眾用來面交商品。
如果覺得與約會對象約在警局見面太掃興,也可以找一個公共場所,在人流夠多的時段,例如餐廳、咖啡廳、購物中心等地方見面。這些場所會頻繁有車輛進出,就算歹徒想要埋伏,也難以判斷目標在哪一台車上。
當我方主動提出要在這類場所見面時,如果發現對方不斷找藉口推托,要求我們改到一個較為偏僻、隱密的場所見面(例如私人住家),這就有點可疑了。
建議這時當機立斷,拒絕這次的面交或約會,及時從潛藏的危險中抽身。
結語
以上就是防範劫車的第一道策略。
坦白說,這些內容其實都是些老生常談,做起來的難度都不高,當事人盡可能的去執行,自然會有一定成效。就怕當事人嫌麻煩、不屑一顧,覺得只是老媽子說教,做這些事顯得自己很孬,不願執行預防策略。
另一方面,在執行預防策略時,也不應過度追求完美的預防,否則心態很容易變得消極。
為了把預防劫車做到極致,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外面很危險,不要出門了宅在家就好,減少外出開車的次數,自然就不會被劫車。更極端一點,可能連車也不買了,從一開始就沒車的話,就不必擔心被劫車了。
雖然我的網誌是在推廣個人防身,但這種消極想法我並不贊同。我認為個人防身的前提,是先擁有自己珍惜的生活,然後為了不讓自己珍惜的生活受到暴力侵害,因此去學習個人防身。
如果為了追求防身,反而讓自己消極過活,放棄了生活品質、便利性、移動上的自由,這就本末倒置了。
以上講了這麼多,要表達的就是:學著接受「預防犯罪發生」策略不會完美無缺。
作為六大防身策略中的第一道防線,「預防犯罪發生」策略沒必要完美無缺,我們也不會預期靠它就能擋下所有的危險。只要第一道防線能夠攔下一定程度的危險,剩下來的部分,之後交給其他道防線來守住就好。
而且現實中,本來就不可能做到完美的預防,劫車情境中,幾乎沒有人能夠將三道條件全數消除。
細心的讀者可能已經注意到:這篇文章討論了如何消除「有犯意的攻擊者」、「缺乏監察者」這兩個條件,但完全沒有介紹怎麼消除「合適的目標」的條件。
這是因為「合適的目標」這項條件在劫車案件裡,基本上不可能消除。只要我們開的是一台可以正常駕駛、沒有故障的車,那我們就是劫車犯眼中「合適的目標」。
此外,我們總有一天可能會需要經過治安較差的區域,或是在深夜獨自駕駛。生活周遭也不可能總是有警員、私人保全定期巡邏。在某個時間點,或許我們無可避免的會湊滿三道條件。
但即使把三道條件全湊滿了,也不代表這個人當下「一定會」被劫車,只是說明犯罪「更有可能」會發生,距離真的遭受暴力侵害,還有一段距離。
而下一步我們可以做的,是讓自己成為一個不好搞定、不易得手的目標。
這正是第二道策略,「拒絕成為目標」的核心思想,也是下一篇文章要討論的主題。
下一篇文章 ➡️:防範劫車策略(二):拒絕成為目標
延伸閱讀
更多 認識劫車套路
相關文章:
更多 防範劫車
相關文章:
- 防範劫車:基本安全習慣、淺談應對策略
- 防範劫車策略(ㄧ):預防犯罪發生 (本篇)
- 防範劫車策略(二):拒絕成為目標
- 防範劫車策略(三):離開歹徒的影響圈
- 防範劫車策略(五):動用武力
- 防範劫車策略(六):服從
更多 車輛安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