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範劫車策略(三):離開歹徒的影響圈

Authors
  • avatar
    Name
    自我強化筆記
發佈日期:
最後更新:

在《防範劫車》系列底下,第一第二道策略的使用時機,都是在歹徒現身之前,就先採取行動調整自己的狀態,達到防身效果。但如果已經能察覺歹徒的存在,那光靠前兩項策略是不夠用的。

這時就該準備採取「離開歹徒的影響圈」(迴避、逃跑)或「動用武力」策略。而這個段落,我要優先來談「離開歹徒的影響圈」策略。

文章封面圖片
目錄

1. 離開歹徒的影響圈

採取「離開歹徒的影響圈」策略有一大好處:責任輕,風險低、難度相對不高,基本上不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如果碰到一個狀況,似乎是危險,但自己又無法100%確定,這時除了動用武力「先下手為強」,直接閃人離開現場也是個好方法。距離拉開了,自然能確保對方無法立刻傷害自己;而就算真搞錯了,也不會造成雙方什麼損失,更不會因此承擔刑責。

離開歹徒的影響圈

尤其是在駕駛過程中遭遇劫車時,此時採取「離開歹徒的影響圈」策略通常會更合適。理由是:我們已知對劫車犯而言,最重要的關鍵是使「車輛處於靜止」,歹徒才能順利劫車。而執行「離開歹徒的影響圈」策略時,自然會使車輛保持移動,妨礙歹徒執行進攻計畫。

加上車輛的機動性遠高於人的雙腿,引擎也能提供充足動力撞開障礙物,金屬車體也多少能起到保護作用。除非是車輛故障無法駕駛,否則繼續留在車上駕駛,往往能夠更有效的迴避、逃跑。

在「離開歹徒的影響圈」策略底下,有三個主要的執行方向:事前迴避、逃跑、躲藏。除非你開的是改裝過能夠防彈的車輛,否則一般來說,在劫車案裡「躲藏」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此這個段落只討論「事前迴避」與「逃跑」。

  • 在歹徒尚未對我方造成立即威脅之前,就採取行動遠離歹徒,我稱之為「事前迴避」。
  • 在歹徒已經對我們造成立即威脅之後,才要開始遠離歹徒,我稱之為「逃跑」。

以下先來討論「事前迴避」。

2. 事前迴避

既然都說,「事前迴避」是在歹徒尚未對我方造成立即威脅之前,就採取行動遠離歹徒。

而「尚未」造成立即威脅,代表歹徒仍在醞釀進攻,但還沒開始進攻。沒有舉槍威脅、沒有宣告劫車、沒有動手拉扯,沒有清楚顯露攻擊意圖的行為,有些人可能會疑惑:那要怎麼察覺到潛伏中的危險?

要回答這個問題的話,先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事前迴避劫車的實際案例。其中一則案例,是我本人的親身經歷,也算是向各位證明我文章裡介紹的知識點,自己是有能力做到的,並不是嘴上説説而已。

車主在等待閘門開啟時,尾隨車輛跳下歹徒試圖劫車,車主反應及時,成功迴避劫車
車道閘門前,車主自述倒車逃離劫車的過程
車主開啟前院閘門時,車主開門抱起車道上的寵物犬,這時尾隨歹徒試圖劫車,車主即時倒車迴避
(網誌作者親身經歷)事前迴避紅燈路口劫車
事前迴避單線道煞停劫車
深夜高速公路中央擺放角錐,歹徒試圖攔車,車主提前迴避危險
事前迴避尾隨劫車
(車尾視角)車主識破「撞了就搶」劫車陷阱,成功迴避劫車

2.1. 事前迴避的關鍵

從以上案例中,我歸納後提出三項事前迴避的關鍵:

  1. 保持良好狀態意識。想要解決問題,得先意識到問題的存在,那就要充分掌握環境中的觀察重點,從中過濾出關鍵資訊,並讓這些資訊流入我們的思考中。
  2. 懂得判讀事前預兆,從接收到的資訊中,確認異常舉止的存在。這能避免思考受「正常化偏誤」影響,下意識否認危險正在發生,覺得只是自己想太多,導致錯過了事前迴避的時機。
  3. 充分認識犯罪套路。能站在歹徒的立場,具體理解歹徒下一步可能會採取的行動,會大大提升我們在事前覺察危險的能力。從原本只是發覺「情況不對勁」,進步到更精準的覺察「這大概是劫車」。這也是為什麼在《認識劫車套路》系列文章裡,我要花那麼多篇幅、整理大量實際影像來介紹劫車套路,目的就是讓更多人有能力識破歹徒的犯罪計畫。

講到這裡,我想強調一下:以上這三個關鍵,沒有哪一個是必須仰賴天賦異稟,才能做到的。案例裡成功做到事前迴避的人,其實都是和你我一樣的普通人。一般人只要有足夠的知識和經驗,也辦得到,並不需要用什麼「第六感」、「神通感應」、「見聞色」這些玄之又玄的東西來解釋。

附註:我仍常聽到有些人會反駁,覺得『不過就是這些人運氣好,歹徒下手不夠狠,沒有一見面就開槍,所以這都是倖存者偏差。拿這些案例就要主張一般人也能做到事前迴避,太過偏頗。』

對於這類型的質疑,我就問:以上這些案例裡,有誰是靠運氣才成功脫身的?這些案例中,每一位當事者都是在當下就懷疑「這是劫車」,而且主動、及早的採取行動,所以迴避危險的發生。

事件中的歹徒也未必不夠兇狠、未必不會開槍殺人。是當事者不給歹徒行動的機會,所以最終沒有演變到那一步,運氣起到的作用其實很小。真要論運氣好壞,以上當事者絕對是屬於運氣不好的一群,所以才會在路上遭遇歹徒。運氣差的人,靠著自身作為,扭轉事件結果迴避危險,卻被說是「幸運兒」、「倖存者偏差」,這實在是有失公允。

關於「狀態意識」與「判讀事前預兆」的大原則,本網誌已經有寫過文章討論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延伸閱讀。接下來的段落,就讓我們盤點一下不同的劫車套路裡,會出現哪些「事前預兆」。

2.2. 劫車套路中的事前預兆

《認識劫車套路》系列裡我們介紹過各類劫車套路了,但當時案例介紹得較為全面且複雜。接下來就讓我們重點條列出各類劫車套路裡的「事前預兆」,協助各位建立「事前迴避」的能力,將危險扼殺於搖籃中。

  1. 徒步在停車場內移動時,留意停車場內是否有人站在定點或徘徊,觀察著周遭環境

    正常人在停車場裡移動時,通常會有明確的移動方向:走向建築物,或走向車上。如果有人在車輛之間站定或徘徊,這是異常行為。因為停車場裡沒有商家、沒有餐廳、沒有空調,只有一堆汽車廢氣,非常無趣,正常人根本沒有理由要長時間待在停車場裡。

    如果發現停車場裡站定、徘徊的人看起來散發惡意、感覺危險,甚至有人數優勢,我們也可以原地折返,臨時改搭計程車或Uber回家。如果建築物裡有警衛,也可以主動尋求警衛的幫助,請他護送自己上車。

  2. 在車外徒步移動時,如果有人沒來由的來搭訕,這也可能是事前預兆。案例中也會看到,歹徒可能會假意來乞討現金、問時間、借火抽菸等等,找個理由開口說話,藉此拉近距離,也一邊試探目標的戒心。在搭訕階段,有時複數歹徒甚至會邊走邊散開,準備將目標包圍起來。

    就算這時歹徒還未造成立即性威脅,但目標如果為了回應對方而停下腳步,進入對話距離;或是不搭理對方,什麼也不做,只顧著走自己的路,放任歹徒走在自己身邊,那麼暴力攻擊往往會在近距離下爆發,令目標難以招架。

    而要應對這種介於灰色地帶的危險,大致來說,重點是確保距離與站位,在攻擊爆發前運用言語戰術應對,並做好戰鬥或逃跑的準備。當然,以上只是三言兩語簡短帶過,應對歹徒搭訕並沒有這麼簡單。事實上,這是一個相當深入的主題,是美國防身社群中Craig Douglas所提出的「Managing Unknown Contact」(暫譯:應對陌生人接觸)。未來會再寫文章介紹,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先用關鍵字搜尋。

  3. 駕駛車輛在路邊找停車位、準備要駛入停車場、閘門口、得來速時,留意入口周遭是否有閒雜人等正在徘徊、緊盯著自己看

    車輛停定後,別急著開門下車。先留坐在車上,搭配後視鏡,環顧四周是否有人因為看到自己停好車、引擎熄火,而突然有所行動,甚至是走近車輛。這代表對方很可能正在關注自己,伺機行動。如果覺得情況不妙,這時也可以重新發動引擎,迅速離開現場,去找別的車位。

  4. 加油站裡的觀察重點,通常在附設商店的轉角處、外圍的草叢、圍欄處。這些位置是歹徒經常埋伏的地點,因為在這裡可以清楚觀察到入口處與加油機台區的人員動向,伺機行動。

    在進入加油站時,如果發現這些地方有人站定、徘徊,一邊盯著加油中的人群看,這就是事前預兆,建議離開現場,去找另一間加油站。

  5. 開車經過路口需要暫停時,需要留意的事前預兆包括:路口兩側或分隔島上,是否有人舉止異常,直盯著自己看,這時也可以重點觀察可疑人士的手裡握著什麼,藉此判斷危險程度。如果是手中正握著武器,甚至是直接在站在車道中央,試圖攔車,那毫無疑問就是危險。

    如果要迴避潛伏中的危險,一個行動選項是直接加速通過。就算路口有紅燈、停車號誌,只要前方沒有其他車輛,也大可直接闖紅燈。

    另一個行動選項,則是在半路停下,與路口可疑人士保持距離,這樣徒步歹徒便無計可施。就算他硬著頭皮跑過來要進攻,我方在一段距離之外,也能夠清楚察覺對方的進攻意圖,然後加速通過。

    相關案例:遠遠看到路口有「擦車小弟」(Squeegee kids),直接在半路停車保持距離的實際案例
  6. 在行車過程中,此時的事前預兆是尾隨車輛。這代表著歹徒很可能在伺機行動,準備用車輛攔停、甚至衝撞,實施「劫車」、「車上搶劫」,或是正在醞釀更嚴重的犯罪。

    這時關於車輛外觀、動態的事前預兆,也會派上用場,輔助我們判斷異常狀況。而這時要做到事前迴避,我們可以主動與其他車輛保持距離,確保車輛的「移動自由度」不受限制,萬一歹徒逼車,我們能保留一些緩衝空間。同時也報警處理,然後改變行進路線,不要讓歹徒尾隨我們抵達預定的目的地,而是將車輛開往附近的警局。

  7. 如果被後方車輛擦撞,可以留意一下這有可能是「撞了就搶」(Bump and rob)劫車陷阱。在下車查看車體損傷之前,可以先利用後視鏡查看後方駕駛的神色。正常來說,這種情況是後方駕駛的責任,他們應該會露出驚訝、懊惱、恐慌、抱歉的表情。

    如果發現後方駕駛異常冷靜,甚至像盯著獵物那樣,等著我們下車,那就值得懷疑一下,多花點時間確認安全。要清楚知道肇事責任是在對方身上,我們大可以先等對方下車後,自己再下車;或是先從窗戶伸出手示意對方下車,觀察對方反應,再做出行動。

    如果情況明顯不對勁,擦撞又發生在偏僻場所,這時在路邊停車有可能會很危險。我們也可以選擇不停車,繼續行駛到照明充足的場所,或直接報警,並將車開往附近的警察局再停下來處理。

  8. 碰到路上有人要求搭便車、網路拍賣車輛時的面交或試乘、提出高額酬勞請人幫忙開車載貨等狀況,建議盡可能的避免。這些狀況有可能是醞釀劫車、或其他犯罪的陷阱。

3. 逃跑

能夠在歹徒造成立即威脅之前,就察覺潛伏的危險,並做到「事前迴避」的話,當然更好、風險更小。

然而,情況不見得總是這麼理想,萬一真的是在歹徒已經對我方造成立即威脅之後,才察覺到危險,我們還是能透過執行「逃跑」,避免自己受到暴力侵害。實際案例中,採取逃跑的個案數量也更多,能夠提供我們豐富的參考資料。

而劫車案件中的「逃跑」,可以先分成兩種狀況:開車逃跑、徒步逃跑。以下先來介紹成功率較低的「徒步逃跑」。

3.1. 徒步逃跑

劫車中,會以徒步逃跑的狀況大致有兩種:

  • 徒步移動時遭遇劫車,直接拔腿奔跑。
  • 本來就坐在車上,遭遇劫車時,選擇下車徒步逃跑。
徒步逃跑

不管是哪種,其實都不理想。有錄影紀錄的劫車案例中,車主採取徒步逃跑的並不多,也幾乎沒有成功逃跑的案例。

坐在靜止車上遭遇劫車,下車逃跑失敗
徒步走上車時遭遇歹徒,逃跑失敗

畢竟歹徒會來劫車,通常會找同夥,並準備武器、槍枝。面對具有「人數優勢」與「致命武力」的歹徒,如果沒能在事前迴避危險,那麼當下歹徒又會是「先發制人」的一方。在缺乏車輛的機動性的條件下,除非我們具備「遠遠超過平均水準的運動能力」,否則一般人很難在以上種種劣勢中,成功靠徒步逃跑。

這也是為什麼《防範劫車》系列開頭介紹的安全習慣裡,就強調了不要長時間逗留在引擎熄火的車輛裡。因為遭遇危險的當下,沒時間重新發動引擎。如果無法立即踩油門就離開現場,一旦被持槍歹徒從車外包圍,即便下車逃跑,也仍是死局。

大致總結:面對劫車時,如果沒辦法開車逃跑,那麼「離開歹徒的影響圈」策略就玩完了。這時就要切換到「動用武力」或「服從」策略,而這兩道策略,會留到後續的段落中介紹。

現階段,讓我們先留在「離開歹徒的影響圈」策略裡,繼續探討成功率較高的「開車逃跑」。

3.2. 開車逃跑

之所以說「開車逃跑」更安全、更容易成功,背後的理由也非常直觀:因為車輛的機動性遠超過人的雙腿,而且只要有鎖車門,車體本身就是一層屏障,能夠抵消歹徒的「人數優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擋「致命武力」的攻擊,所以能夠更安全有效的逃跑。

再加上車輛是劫車犯意圖奪取的資源,目標車輛只要持續移動,意圖劫車的歹徒就勢必得追上來,歹徒疲於追趕,便會妨礙其發動攻擊。而且歹徒必須先讓車輛靜止,才有辦法劫車。開車逃跑時,車輛自然不可能處於靜止狀態,那也同時妨礙歹徒執行犯罪計畫。從戰術與戰略層面上都能帶來好處。

而「開車逃跑」的逃生方向,不外乎兩種:向後倒車,或向前行駛。當歹徒以車輛阻攔,限制我方車輛前路,準備下車行搶時,只要後方空間未受阻礙,直接向後倒車逃跑,不失為一個逃跑的好辦法。

向後倒車逃跑

迅速倒車拉開距離後,會很直觀的遠離位於前方的歹徒,也脫離了徒手、或冷兵器的攻擊距離,「離開歹徒的影響圈」;就算歹徒有槍,在距離增大後,命中率也會隨之降低,更別提是要射中坐在車上移動的人,那就變得更困難。

以下是在各類劫車套路中,倒車逃跑的實際案例。

附註:開車逃跑的成功案例其實非常直觀,因此以下案例中我會省略說明文字。

目標車輛停在路邊時遭到劫車,車主倒車逃跑
路邊停靠時,歹徒開車切入前方下車劫車,車主倒車逃逸
路邊上車時,遭遇劫車並成功倒車脫困
自家門前準備停車時,倒車逃離持槍劫車犯
家門口的院子有徒步歹徒試圖劫車,車主迅速倒車逃跑
開車進入住家閘門時遭遇劫車,車主倒車逃跑
保時捷在自家閘門前遭遇劫車,倒車逃跑
歹徒尾隨車主進入社區閘門劫車,車主成功逃脫
停紅燈時,路口出現持槍歹徒,車主倒車逃跑
歹徒舉槍攔車,車主倒車逃逸並掉頭轉向
歹徒路上超車攔停,車主順利逃脫
巷弄裡暫停時,路上徒步歹徒試圖劫車,車主順利倒車逃脫
車輛行進中暫停在路邊時,歹徒把車停在前方下車劫車,車主倒車逃跑

至於歹徒如果從後方或側方接近,或者歹徒封鎖我方前路時留有空隙,甚至只是以肉身擋車時,也可以選擇直接向前行駛。相較於倒車,朝前方駕駛也會更自然。而且車輛的速度也會對歹徒造成壓迫,迫使對方讓道。

附註:在向前逃跑的過程中,如果「碰巧」撞到歹徒,那當然更好。歹徒要是被車撞了,自然難以再次進攻,那就無法繼續對我方造成威脅,我們的逃跑過程就變得更安全。至於刻意用車衝撞的部分,就留待下一篇文章,介紹「動用武力」策略時再詳談。

向前行駛逃跑

以下是在各類劫車套路中,向前行駛逃跑的實際案例。

(車內視角)停靠在路邊,遭到徒步歹徒劫車,車主向前駕駛逃跑
回家準備停車入庫時,劫車犯騎腳踏車從後方接近,車主直接向前駕駛逃跑
開車要進入閘門時,歹徒騎機車在車尾停下試圖劫車,車主向前逃跑
加油站內停靠時,被歹徒開門劫車,車主向前駕駛逃跑,將歹徒摔到地上並輾過
歹徒不斷尾隨車輛,追逐過程中多次試圖超車攔停,最終警察介入
路口遭遇劫車,直接向前闖紅燈逃跑
山路前方的歹徒突然停車,開門下車劫車後,車主向前行駛逃跑
道路中央持刀歹徒試圖徒步攔車
美墨邊界包夾攔車,最終車主成功脫逃

3.3. 開車逃跑的重點

整體來說,開車逃跑時思維上的重點,在於不要墨守成規。逃命關頭,膽子要大,要懂得隨機應變。

開車逃跑時,別讓自己的思維被交通規則束縛,此時能夠限制車輛移動路線的,只有「物理法則」、以及「別波及無辜」兩條而已。

  • 只要沒有其他車輛,單行道上也可以直接倒車拉開距離,或是開到逆向車道上逃跑。
  • 底盤高度允許的話,道路兩旁的草皮、土坡、人行道、分隔島,也可以直接開上去。
  • 路上的防撞橡膠柱、角錐、折臂閘門,就算撞開、撞壞了,甚至用車輪直接碾過去也無所謂。
  • 如果歹徒停在前方的車輛有縫隙,在穿過前車縫隙逃跑時,就算擦到鈑金,或撞到歹徒也沒關係。
  • 有必要的話,也可以直接把歹徒的車輛撞開,替自己創造出逃生的縫隙。
不墨守成規,找出潛在逃跑路線
不墨守成規,才好找出潛在逃跑路線!

能夠先做到「不墨守成規」,才能跳脫社會規範的框架,找出現場有哪些逃跑的可能性,接下來才好介紹更具體的逃跑原則,說明我們要如何把握住這些可能性。

逃跑時有兩大原則:以安全的方式逃跑,並確實的逃向安全,而不是單純的只想逃離危險。為了達成這兩大原則,我們會需要一套足夠具體的逃跑計畫

在實際遭遇危險的當下,我們往往沒有時間、心力思考逃跑計劃。所以這個問題最好是在事前就先想過一遍:碰到危險時,要怎麼逃?逃向什麼地方?

事前制定好逃跑計畫
事前思考過逃跑計畫!

如果是開車逃離徒步移動的歹徒,那情況比較簡單。畢竟雙腿跑不過引擎,只要前路不被阻擋,迅速加速前行,很快就能把歹徒給甩掉,事情就結束了。

但如果歹徒也正在開車呢?如果歹徒也有開車,並持續尾隨、糾纏我方車輛,甚至不斷試圖逼車、攔車,甚至衝撞,這時逃跑計畫的具體程度,就會很大程度影響最終能否成功逃跑。

假使事前完全沒有任何逃跑計劃,在遭遇危險的當下,當事者往往會靠直覺選一個方向,不斷向前逃跑。假使歹徒追上來超車攔停,那就再換一個新的方向繼續逃跑。

這種逃跑模式,往往是缺乏逃跑計畫的展現。它的弊端在於,當事者如果一直甩不開歹徒,不知道自己還要繼續逃多久才能夠安心,挫敗感、無力感便會湧上心頭,讓人逐漸陷入慌亂、失去冷靜。一旦心態崩潰,當事者對現況的掌控程度就少了,成功逃脫的機會就變小了,那情況就危險了。

最後,在事前思考、制定逃跑計畫時,有以下幾點建議:
  • 雖然要「逃向安全」,但逃跑的終點,不應該是我們的住家或工作場所等地點。這是為了避免在逃跑過程,將緊追不捨的歹徒引回自己的私人場所,甚至將住家、工作地點暴露給歹徒,造成更多隱患。
  • 在逃跑過程中出現空檔的時候,迅速打電話報警,並掛在線上,與接線員保持聯絡,描述現況。接線員也可能會指示我們逃跑的方向,在某個地點與巡警會合,幫助我們逃向安全。
  • 如果是身處在熟悉的地區,靠自己逃向附近的警察局,或是已知有警察巡邏的區域,也是「逃向安全」的一個辦法。
  • 原則上,最好不要讓歹徒車輛超車,使歹徒位於自己的前方。一旦歹徒位於前方,便能限制我方車輛的去路,並直接踩煞車減速,迫使我方停車。這時我方為了繼續逃跑,就不得不切換方向,尋找新的逃生路線,逃向新的安全地點。
  • 建議在當下專心想著「抵達安全地點」,而不是「甩開歹徒」。能不能甩開歹徒、讓歹徒放棄追逐,這不是我們可以控制的事情。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可以控制的事物上,在當下更重要。
  • 如果半路上,歹徒真的自行放棄追逐了,建議維持原訂計畫,先抵達安全地點,與警察會合、完成報案。然後等個一段時間後,再返回原本的目的地。避免過早的鬆懈戒心,結果要回到原本的行車路線時,又再次撞見在附近徘徊的歹徒。

3.4. 反對「逃跑」的論點

在討論「逃跑」的最後,我也想來談一些反面論點。

也許是因為向大眾推廣防身知識的緣故,我自己會更常聽到一些反對意見。有些人會質疑:假使選擇逃跑,導致歹徒劫車失敗,會不會因此「惹怒」歹徒,使對方起了殺心,朝著逃跑的車輛開槍,反而讓自己的處境變得更危險?這時是不是認命選擇服從,才是更安全的做法?

這些人提出以上質疑時,甚至也拿得出相關案例來佐證。譬如說,以下就是開車逃跑時,歹徒朝車輛開槍的實際案例。

在加油站內的靜止車上遭遇劫車,車主踩油門向前逃跑,歹徒朝車輛開槍

這種發言提出了一個大眾平時想不到的邊角案例,表面上是為了大眾的個人安全著想,才以「建設性批判」的形式,質疑逃跑的有效性。

這也許是我的偏見,但真的和這種人對話後,就會發現他們只是想要單方面的輸出「受害者心態」而已,每當有人打算以積極態度處理暴力威脅,而不是以消極態度選擇投降時,這些人就要去挫一挫防身者的銳氣。他們並沒有要進行建設性的對話,也不關心要怎麼變得更安全。跟他們辯論,終究是浪費時間。

所以我就在這裡挑明的說了:即使歹徒會朝著逃跑的車輛開槍,「逃跑」仍然比「服從」更安全。

就拿提問者的邊角案例來做進一步的探討。如果歹徒會隨其心情,輕易的決定要開槍殺人,那只是更說明了在「逃跑」與「服從」的二選一抉擇裡,當下選擇「逃跑」才是更安全的選項

這時如果選擇採取服從,危險性其實更高。別忘了,現在的假設裡,這個歹徒是稍有惱怒,就會開槍的人。當下歹徒要是說話口齒不清,加上車主遭遇危險情緒緊張,沒聽懂歹徒的命令,導致下車、交出車鑰匙時,動作稍有遲疑、慢了半拍,顯得不配合歹徒,歹徒也有可能因此開槍。

就算車主做到了完美的服從,但這種會輕易殺人的歹徒,在劫車成功、準備離開現場時,也很可能為了不讓車主在自己離開後就立刻報警,洩漏關於自己的資訊,還是決定殺人滅口。

也就是說,不論選擇「逃跑」或「服從」,歹徒都有可能會朝自己開槍。那請問下列哪種情況更安全?

  1. 服從過程中,歹徒在近距離下,直接朝自己的身體開槍。
  2. 開車逃跑時,歹徒朝著一段距離外、移動中的車輛開槍,而且車體鈑金多少能夠保護車上人員。

只要有基本常識,應該不難判斷,開車逃跑是更安全的做法。如果還是心存懷疑,那以下我也找出一起開車逃跑到一半,因為歹徒朝車輛開槍,所以車主選擇下車服從歹徒,最後中彈身亡的案例做為對照。

車主本來要開車逃跑,跑到一半卻放棄,最終在警匪槍戰裡中彈身亡

而開車逃跑後,雖然歹徒朝車輛射擊,但車上人員並未中彈,成功脫險的更多案例如下:

車主坐在靜止車上遭遇持槍劫車,車主踩油門向前逃跑時,歹徒朝車輛開槍
開車入庫時遭遇劫車,車主倒車逃跑時,歹徒連開數槍,最終成功脫逃

4. 結語

最後讓我們總結一下劫車情境中,應用「離開歹徒的影響圈」策略的重點有哪些。

  • 首先,執行策略的大方向有兩個:「事前迴避」或「逃跑」。

  • 「事前迴避」有三個重點:「保持良好狀態意識」、「懂得判讀事前預兆」、「充分認識犯罪套路」。本篇文章裡,我們也介紹了不同劫車套路中,可能會顯露的事前預兆有哪些。

  • 至於「逃跑」,其中「徒步逃跑」的成功機率不大,比較容易成功的是「開車逃跑」。不論是倒車或向前行駛,都有不錯的成功率,也能找到大量成功案例做為參考。

  • 而「開車逃跑」時有以下重點:

    • 首先是在心態上「不墨守成規」,才能找出現場有哪些逃跑的可能性。
    • 接著是在事前先思考過「逃跑計劃」,確保自己以安全的方式逃跑,並逃向安全地點。
  • 最後,開車逃跑會不會惹怒歹徒,導致歹徒憤而朝車輛開槍,使得自己的處境更危險?服從歹徒會不會其實更安全?

    答案是「不會」,開車逃跑通常才是更安全的選擇,下車服從歹徒,反而是讓自己暴露在更大的風險中。

    當然,車體鈑金的防彈效果是有限的,開車逃跑並不保證車上人員一定不會中彈,這本來就不是個完美的解案。但即使不完美,開車逃跑仍然是個很好的選項。只要逃跑路線沒有受阻,我認為那就可以大膽的採取「開車逃跑」的行動。

而不論是徒步或開車,如果逃跑路線都被封鎖,真的逃不掉了,下一步或許可以考慮「動用武力」策略,而這正是下個段落所要討論的內容。

下一篇文章 ➡️:防範劫車策略(五):動用武力

延伸閱讀

更多 劫車 相關文章:

更多 車輛安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