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劫車套路(八):設下陷阱

Authors
  • avatar
    Name
    自我強化筆記
發佈日期:
最後更新:

這篇文章是《認識劫車套路》系列的第八篇。本篇要介紹的,是歹徒「設下陷阱」的劫車套路。

文章封面圖片
目錄

歹徒想要劫車,除了趁著車輛靜止時動手,或以強硬手段攔車,有些歹徒也會設下陷阱,以更聰明狡猾的方式,引誘車主自己停下行駛中的車輛,替歹徒創造出動手的機會

既然要認識劫車陷阱,那得就先了解「陷阱」到底要怎麼使用?這裡我想要談的,並不是陷阱的機械結構或操作原理,也不是要談要怎麼隱藏陷阱的輪廓或氣味,使陷阱不易被察覺。

我想從抽象思維層面切入,探討陷阱的「設置地點」是怎麼決定的?如果我們要進入山林,靠陷阱狩獵動物,那要把陷阱放在哪裡,會更容易成功狩獵?

陷阱

我們都知道陷阱是一種器具,一旦設置完成後,基本上位置就固定了,不會再移動。如果只是隨便挑個地點設置陷阱,結果選到一個獵物幾乎不會出沒的場所,那成功捕獲、擊殺獵物的機會一定很低。

由此可見,想要有效的設置陷阱,一大前提是充分了解獵物的「習性」,並從周遭環境中,判斷出哪裡可以覓食、飲水、築巢等,會吸引獵物前往;哪裡又是有天敵、危險的地方,獵物會主動避開。藉此推算出獵物可能會出沒的路線後,才好在路線上設置陷阱。

除了被動等待獵物自己踏入陷阱,有時獵食者也可以靠自己去引發某些變化,使獵物按照習性去採取行動。例如模仿求偶聲音或放置食物吸引獵物,或是主動去驚擾追趕,然後讓獵物在行動過程中觸發陷阱。

長期生活在文明社會中,或許使一部份人對於這種「獵食與被獵食」的關係感到陌生,所以不易揣摩獵食者的思維,更難以想像身為人類的自己,也有成為獵物的可能性。

這是為什麼我要先花一些篇幅,解釋設置陷阱的基本觀念,讓讀者更容易理解歹徒使用劫車陷阱時的思維。

獵食與被獵食

人類,也是一種動物,行為中當然也存在「習性」。除了本能之外,在成長、社會化的過程中,法律、道德觀、習慣與文化,也會構成人類「習性」的一部份。而這些「習性」,就是「掠食性暴力」的歹徒要狩獵另一個人類時,可以運用的知識。

接下來,就讓我們搭配實際案例來介紹常見的劫車陷阱,一起認識歹徒是如何利用人類的「習性」,去主動引發某些事件,迫使目標採取歹徒預期中的行為,進而創造出犯罪的機會。

1. 假車禍

一種常見的劫車陷阱,是歹徒故意製造擦撞、假車禍,然後趁車主下車查看車體損傷時,動用武力劫車,逼迫車主就範。

這種陷阱利用的,是發生擦撞後必須下車查看車體損傷,拍照蒐證、交換保險資訊,並視情況報警的人類習性。

車禍發生之後,除了車主心疼愛車,會著急的想了解車輛實際損傷情況,法律與一般習慣也告訴我們,發生交通意外時本人必須留在現場,否則會有肇事逃逸的嫌疑。而如果不主動蒐證、報案,對方可能事後會反咬自己一口,宣稱我們才是肇事方而提告,索討高額賠償。

所以當事人往往認為自己必須立刻下車與對方進行交涉,如果不這麼做,之後會面臨更大的麻煩。而且這種充滿壓力的狀況,自然會讓人產生煩躁、憤怒的情緒,加上突然發生車禍,車主也可能會感到驚嚇、慌亂。以上這些本能產生的情緒,往往讓車主的思緒更混亂,沒有餘力去提防對方可能不懷好意。

出車禍後的交涉

在碰撞發生後,按照這種人類習性行動的目標車主,往往會著急的跑下車,連引擎也忘記熄火,就彎腰開始端詳車尾的損傷與對方的車牌。

而歹徒車上的武裝同夥,就是陷阱。歹徒就等著車主分心、無防備走到車尾查看損傷的這一刻,下車動用武力,控制車主的行動,然後直接闖入無人的駕駛座,將車子直接開走。

更進一步的說,這種陷阱裡歹徒通常是來自後方的車輛,這樣歹徒更容易掌控攻擊的時機,選在紅燈、路口處,趁前車減速或靜止時,冷不防的往前車車尾輕撞一下。

這種劫車陷阱已經存在多年,可說是經典套路。每當這種劫車陷阱又頻繁出現,美國各大城市的警局就會向民眾發出警告。也因此,英文中有個專有名詞來描述它,稱為「Bump and rob」。(我將它翻譯為「撞了就搶」)

類似的描述,還有「Bump and run」(撞了就跑)、「Fender Bender Carjacking」(擦撞劫車),有興趣的讀者也可以用以上關鍵字,進一步找到更多相關報導。以下挑選出有拍攝到劫車過程的案例,讓各位能夠更實際的看見這種劫車陷阱是如何運作的。

道路上「撞了就搶」的完整劫車過程
路口的Dodge Charger被「撞了就搶」陷阱劫走
老奶奶銀行領錢後,遭遇路上「撞了就搶」的劫車陷阱
紅燈路口「撞了就搶」劫車陷阱
雨夜路口的「撞了就搶」劫車陷阱
用電動滑板車製造擦撞,趁駕駛下車查看時劫車

前一段落介紹劫車陷阱時,為了充分說明運作原理,我從攻擊者的視角去描述劫車的受害過程;而以上舉出的案例,又通通都是歹徒成功劫車的案例。這樣的敘述也許會讓某些人感到不安,以為劫車陷阱是無解的,一旦碰上,就是死路一條,當事人也無能為力。

並非如此。我們要記得:陷阱能夠奏效的前提,是目標對陷阱一無所知。一旦當事人有在事前儲備知識,認識犯罪套路,對陷阱的存在有戒心了,陷阱就會難以奏效。

以下就是一起車主識破假車禍陷阱,迴避劫車事件的實際案例:

(車尾視角)車主識破劫車陷阱,成功迴避劫車的發生

閱讀到這個地方的讀者,理論上已經對假車禍陷阱的受害過程有所認識,那就獲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免疫力」,其實是不該陷入受害者心態裡,誤以為自己只能任人宰割。

而能夠意識到陷阱的存在之後,接下來就能更具體的說明應對假車禍陷阱的幾個重點:

避開陷阱
避開陷阱!
  1. 首先要記得:我方沒有做錯事,別覺得抱歉。當我方車輛並未變換車道,只是在車道內靜止或向前行駛,這時如果有一台車撞向自己的車尾,那肇事責任基本上是在後方車主身上。

  2. 即使發生的只是小碰撞,但實際上在車廂內聽見的撞擊聲很可能會比預期中還大,碰撞造成的搖晃,也會讓人突然在座位上向前挪移。我們也許會嚇一跳,以為碰撞很嚴重,但不需要因此著急的下車查看

    附註:我曾在路口被人輕撞過車尾,以上是我的實際經驗。不過當時是單純意外,並非劫車陷阱。車尾鈑金在撞擊後並未留下凹陷或損傷,但感受到的聲音和撞擊仍比想像中劇烈。

  3. 法律只說不能肇事逃逸,其實沒人規定肇事車主一定要下車。只要車還在現場,就算人繼續坐在車上,也不構成肇事逃逸,並不違法。

    如果車上有安裝行車記錄器,那證據早已在我方手上,就更沒必要為了拍照蒐證著急的下車。

  4. 既然錯的是後方車主,那我們大可坐在車上,等對方主動下車來與我們交換保險資訊等待期間,便用後視鏡仔細觀察後車駕駛的狀態

    • 如果對方的車沒貼隔熱膜,那可以先透過擋風玻璃,觀察對方車上是否有其他乘客?發生碰撞後,對方的表情舉止,是否展現出緊張、慌亂、抱歉、懊惱、愧疚之類的情緒?還是神色異常冷靜,甚至是蒙面,似乎虎視眈眈在等我們先下車?
    • 對方的車輛是否有某些異常,例如沒掛車牌?如果對方開門下車了,有幾個人下車?能不能看見對方的手?手裡是否拿著武器?是先去查看損傷部位,還是直接朝我方駕駛座衝過來?

    如果發現對方的行為舉止明顯偏離了正常行為的「基準線」,那就是異常事態的「事前預兆」了,這時就該提高警覺,做好行動準備。

  5. 如果確定了對方並非歹徒,那就可以按照正常車禍流程來處理。確認是否有人員受傷,與對方交換保險資訊,並視情況拍照蒐證或報警。

  6. 如果對方真的是歹徒,看見我們遲遲不下車,這時反而是歹徒要著急。現在歹徒基本上只有三種選擇:直接進攻、放棄劫車、繼續等待。

    • 如果歹徒直接進攻,我方車輛位於前方,直接踩油門加速離開現場就是。
    • 如果歹徒放棄劫車,直接駛離現場,那就是對方肇事逃逸,這時也能確定對方有問題。迅速離開現場,進入安全地區後,就可以報警處理。
    • 如果歹徒繼續等待,但我方已經察覺對方行為可疑,那就立刻報警,然後陪他耗,不要主動下車,也不要將引擎熄火。我方就繼續在車上等警察抵達現場處理,一邊觀察對方狀態,做好逃跑或戰鬥的準備。就算真的是誤會對方了,報警處理也不會有什麼問題。

最後,以下也整理出兩起在發生車禍後,演變劫車的案例。雖然車禍的發生不見得是事前預謀,嚴格來說並不一定是劫車陷阱。但這些案例仍然告訴我們,當自己遭遇車禍時,懂得如何安全的應對肇事車主,避免成為暴力事件的受害者,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車禍後演變成暴力攻擊
某些車禍可能會演變成暴力攻擊。
加油站發生車禍,演變成劫車
逃犯追撞受害車輛後,演變成劫車

2. 擺放路障

本篇要介紹的第二種劫車陷阱,是歹徒在路上擺放路障,趁車主在路障前方停車,或下車搬移障礙物時,發動突襲。

這種陷阱利用的,是看到路障時,會減速或停車查看的人類習性。車道上如果有路障,通常代表前方可能發生了意外或危險,或是正在施工、此路不通等等。所以為了行車安全,自然會降低車速,一邊觀察路況。

如果無視路障,強行高速通過的話,前方路上未知的狀況很可能會讓當事人來不及反應,反而承擔更大風險。所以遭遇路障時,絕大多數的人都會減速、停車,至少先看幾眼確認一下狀況。畢竟就算是有戒心的人,初次見到眼前的路障,也不見得能夠立刻斷定眼前的路障一定是陷阱。

劫車案例中使用的路障,多為「交通錐」。這種路障顏色醒目,貼有反光片,歹徒通常選在夜晚的道路中央擺放交通錐,如下方照片所示:

假路障
實際案例中,歹徒用來攔路的交通錐。圖片出處

以下是有完整錄影,能看到路障迫使車主停車,然後歹徒接近車輛試圖發動攻擊的實際案例:

深夜高速公路中央擺放角錐,歹徒試圖攔車,車主即時開車逃跑

有錄影畫面的假路障劫車案例不多,剩下的案例,則是新聞報導中對案發經過的文字描述。

停在路障前方,被一群歹徒拖出車外劫車
在角錐前方停車時,遭遇劫車。歹徒朝車輛開槍,車主倒車逃逸

歹徒除了趁車主停車時襲擊,案例中也有歹徒趁車主下車挪動路障時,攻擊車主奪走車輛。

車主下車挪動交通錐時,遭遇劫車

除了交通錐,案例中歹徒也可能在路上擺放其他路障,例如樹幹、釘條(Spike Strip)、輪胎等。但這些路障通常較少出現在劫車案例裡,所以暫不在此介紹。未來會再另外寫一篇文章更全面的探討路障陷阱。

這裡就直接介紹應對「路障陷阱」的結論。先説分辨可疑路障的大原則,再説碰到可疑路障時的應對方法。

  • 要分辨可疑路障,就得先知道正常的路障長什麼樣。

    一般用來封路的路障,通常體積會更大、更醒目,也會有「此路不通」的大標語,搭配改道的指示牌、指示燈。而且為了避免交通阻塞,路障通常會放在路口位置,讓車輛在進入死路之前,就知道此路不通,應改道行駛。

    正常的路障
    封路、改道的標語。

    如果真的是臨時發生了路上意外須要封路,還來不及設置燈具、改道號誌的,也應該會有警車或工程車停在現場,開啟警示燈。避免路上高速行駛的車輛反應不及,造成連環車禍。

    因此,如果是只有一排角錐橫向排列,完全沒有任何號誌標語就把路封起來的路障,這就很可疑。尤其在深夜,如果交通錐上沒有搭配警示燈,也可以判斷這不太可能是公家機關設置的路障。

  • 發現路上的可疑路障後,如果車主一眼就確定是假路障,也可以選擇不減速,直接從旁邊繞開路障,或撞開交通錐強行突破。

    如果不放心,想先停車查看的話,也應與路障保持一段距離。這樣一來,如果路障兩旁有埋伏的歹徒要發動攻擊,就能替自己創造出緩衝的距離與時間。

    此時車主應避免自行下車挪移路障,也避免在原地久留。車主可以選擇:

    1. 倒車拉開距離,然後迴轉掉頭離開現場;
    2. 利用車道旁的草皮、土坡,繞開路障;
    3. 確認路障後方的道路未受阻礙後,直接加速撞開交通錐強行突破。

    當然,強行突破前,也要確認路障是可以強行突破的。否則像釘條一類的路障,直接開上去可能會導致爆胎、高速駕駛時甚至會使車輛失控翻覆,這時也許就只能選擇繞開、或倒車迴轉了。

3. 假意求救

第三種陷阱,是歹徒假意求救,利用他人的善心反咬一口,求救的同時讓目標放下戒心,也讓歹徒自然的縮短距離,創造動手的機會。

這種陷阱利用的,是一般人會熱心助人、提供協助的人類習性。看到有人受傷、遭遇意外,或是碰到緊急狀況來向自己求救時,人們很容易會同情對方、心生憐憫;或者性情豪爽的人,此時更是義不容辭的想要主動幫助對方。

即使當事人並非自發性的想幫忙,但如果袖手旁觀、不提供協助,很多人仍會良心不安,因此產生愧疚感、罪惡感,心中會感到壓力、痛苦,覺得自己要是不提供協助,就是一個很糟糕的人。所以不得不停車,向對方伸出援手。

而車主提供援助時,就是歹徒絕佳的進攻時機。以下是案例中常見的幾種假意求救陷阱:

3.1. 搭便車

其中較為常見的一類,是假裝要搭便車。在好心人不疑有他,答應假意求救的歹徒上車後,無異於引狼入室。在近距離下,甚至是密閉車廂內,歹徒不論空手或持械,都能夠嚴重威脅車主的個人安全。

以下是一起有錄影的案例:

好心給搭便車,卻被歹徒反咬

有留下錄影的搭便車劫車陷阱終究較少,畢竟搭便車的施暴過程,往往發生在車廂內部,不一定會有公開的影像紀錄。以下是一些相關案例的文字描述:

女子在路上招手請求搭便車,女子上車後與同夥一起攻擊車主,最後劫車未遂
歹徒招手請車主載他去工作,抵達加油站時,歹徒亮槍劫車
歹徒在路上招手搭便車,上車後亮出武器劫車
搭便車

雖然搭便車確實可以作為一種犯罪陷阱,而我自己也不打算給陌生人搭便車,但我對於搭便車其實是抱持較為開放的看法,所以並不打算以少數危險狀況為理由,就否認這種文化、呼籲大家都不要搭便車。

我雖然對搭便車的圈子不甚了解,但從維基百科可以略知一二,至少知道了搭便車的人在網路上有個公開的hitchwiki維基頁面,會舉辦年度聚會,也能找到不少網路社群,例如Reddit上的r/vegabond就有百萬名以上的成員,看來是個挺有活力的圈子。

Hitchwiki上也有個頁面介紹搭便車的安全原則,節錄其中兩點:

  • 在加油站找人搭便車,而不要在路邊。
  • 相信自己的直覺。

這兩點對於車主也是適用的,同時也與本網誌的許多內容不謀而合。稍後在本篇的「3.3. 其他緊急狀況」段落裡,我會說明為什麼車主不應該輕易的在路邊停車,向陌生人提供協助

而車主如果在加油站內被人搭話,請求搭便車時,比起在路邊,也會有更多時間和對方交談、觀察對方的舉止。如果直覺認為對方很可疑,車主也應拒絕搭便車的請求,打從一開始就不讓自己進入「死局」裡。

關於使用「直覺」判斷危險,讀者可以延伸閱讀以下文章:

防身書籍:《The Gift of Fear》(中譯本:恐懼,是保護你的天賦)

最後總結一下:我認為搭便車作為一種旅行、生活方式,本身是沒什麼問題的,沒有必要因為恐懼與無知,就把從事搭便車的人,都一律貼上「危險人物」、「潛在犯罪者」的污名標籤。

而不論生活方式是主流、非主流,如果各位願意花點時間也培養防身意識與能力,相信這會幫助各位更敏銳的察覺、避開危險,讓自己更好享受生活中的樂趣!

3.2. 乞討

第二種假意求救的陷阱,是歹徒主動接近開口乞討。在《認識劫車套路》系列之前的文章中,某些案例中也稍有提及歹徒在攻擊的前一刻先假意乞討,在這裡就更完整的介紹這種陷阱。

乞討,是歹徒常用來拉近距離,並隱藏事前預兆的一種方法,並不限於劫車,其他的犯罪中也可能會發生。

處在公共場所,如果有陌生人突然接近自己,這舉動當然很可疑,一般人在不清楚對方的來意時,通常會下意識的保持警戒,然後思考著「他要幹嘛?」

當我們需要思考未知狀況時,往往會造成心理壓力,我們的大腦會想要盡快得到一個解釋。這時,只要給出一個容易理解、聽起來也有道理的答案,很容易就會被人所接受。

附註:這就是為什麼魔術師能夠讓觀眾以為物體真的會瞬間移動,以及似是而非的謠言為什麼還是有人相信。

而歹徒主動開口乞討的行為,就提供了一種解釋。原本在陌生人貿然接近自己時,本應是異常狀況;但戒心較低的人一聽到對方是來要錢的,便不做多想,很快就接受了對方只是乞丐、遊民的觀點,這樣一來,對方朝自己靠近的行為似乎就變得「正常」了。

這就是歹徒隱藏真實意圖(進行暴力攻擊)的過程。透過一個看似正常的表象,掩蓋發動攻擊之前必定顯露的異常預兆。

以下是相關案例:

停車場換輪胎時,歹徒先假裝乞討,隨即舉槍劫車
尾隨車主走上車,在車旁假意開口乞討,然後舉槍劫車,臨走前朝車主臉部開槍

識破乞討陷阱的關鍵,在於充分理解暴力攻擊的事前預兆,並對預兆的存在保持敏銳的警戒心。我們要做到:只要對方展現出事前預兆,就要保持警戒,做好行動準備(附註:進入「紅色」的戰鬥心態色碼

這時對方真實的意圖不重要,因為我方的警戒,是針對行為中的預兆,而與意圖無關。養成這個觀念之後,即便對方試圖「合理化」自己的行為,我們也不容易掉入「正常化偏誤」的思維陷阱裡,因此鬆懈警戒。

打從一開始,就不必替對方的行為求得一個解釋。而心中不想得到答案時,對方的任何掩飾、藉口,就無法破除我方的戒心,正所謂「無欲則剛」。

乞討者

也請讀者不要誤會:我並不否定慷慨施捨的行為,也並非主張所有的乞討者都是犯罪者。只要對方沒有顯露暴力攻擊的事前預兆,那麼提供協助當然不是壞事,我自己也有過自掏腰包請遊民吃飯的經驗。

再次強調:這個段落的主張,是在對方顯露出暴力攻擊的預兆之後,就保持警戒,不要信任對方所說的話。這時對方是不是乞討者,一點也不重要。

3.3. 其他路邊求救

最後這個段落裡,就一次性的概括介紹以其他緊急狀況,在路邊求救作為陷阱的劫車案例。

以下的這些案例或許較為零碎,但不變的是歹徒會趁著車主試圖理解狀況、或試圖提供協助時,發動攻擊進行劫車。

歹徒假意借電發動引擎,與車主交談時發動突襲,劫車過程中車主遭到拖行
歹徒假裝流血受傷倒在路中央,車主停車試圖協助時,遭到另外三名歹徒持槍劫車
四名歹徒在路邊招手,車主停車後被舉槍劫車

一般來說,如果行駛中路邊有人向自己求救,這是一件可疑的事情,我們應該保持警戒。

或許在二、三十年前,向路過車輛請求協助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但時代變了,這年頭幾乎所有人都會攜帶手機出門。換位思考,如果今天是我們在外面發生緊急狀況了,第一反應一定是拿出自己的手機尋求協助。

車子如果出了什麼疑難雜症,先查Google,或找YouTube上的教學影片。如果真的是自己解決不了的故障,要不打給家人朋友請求協助,要不直接報警,或打給修車工、道路救援。

總不會是期待路過的駕駛剛好身上有帶工具,可以現場協助我們維修;或是希望對方直接幫我們把故障車輛拖吊到修車廠。如果把陌生駕駛攔下來,對方也不見得能幫我們解決問題,最後只是讓對方幫我們查資料、或打電話求救而已,這些其實都是自己就能辦到的事情。

路邊求救

碰到小問題、小麻煩,比起在路上請陌生人幫忙,用手機自己尋求協助更有效率,也更不會有社交壓力、或麻煩他人的焦慮感。

如果你也同意,自己出門在外出事了,會優先用手機解決問題的話,那應該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會說「路邊求救的人很可疑」。他們如果不是另有圖謀,就大概是真的攤上了大麻煩。既然是大麻煩,而我們才剛路過,不清楚前因後果,那留在現場大概也只是幫倒忙,沒必要自己去蹚渾水。

所以說,碰到路邊求救的人,不要輕易停車。如果要停車,也最好迅速確認周遭是否有埋伏,也讓自己在必要時可以迅速倒車拉開距離,確保個人安全後再下車提供協助。

真的情況嚴重的話,我們可以選擇替對方報警求救,讓政府單位的協助可以儘早抵達現場,幫助對方脫困。

尤其路上如果有人受傷倒地不起,多數人通常不具備急救知識,車上也不見得有攜帶急救用品,其實也無法提供協助。如果創傷嚴重到倒地不起,這時隨意挪動傷患,可能會造成更嚴重的傷害;萬一是歹徒的陷阱,下車也只是置自己於險地。

我認為這時較好的做法,是迅速倒車拉開距離,然後開啟警示燈,避免後方車輛煞車不及,撞到地上的傷患,然後留在車上報警、叫救護車。如果真的是傷患,這樣做也仁至義盡了;萬一是歹徒的陷阱,拉開距離則會替自己創造更多反應時間。

看到有人溺水,如果缺乏自己也會跟著溺水的覺悟,就不要輕易跳到水裡試圖救人,更不要去指責別人缺乏捨己救人的高貴情操。

4. 假好心

人類社會是互助合作的,有人求救,就有人提供協助。為了利用人類的「社會性」習性,歹徒除了假意求救,也可能會透過假意提供協助,藉此騙取目標的信任,創造攻擊機會

不過在劫車案例中,會利用這種陷阱的歹徒,通常只是「略施小惠」,不太可能會提供實質上的幫助。畢竟劫車犯通常與目標互不認識、毫無關係。在歹徒與目標相遇時,他們的互動就只發生在短短數分鐘以內,根本不可能「放長線釣大魚」,慢慢培養信任。

假好心

所以這和一般詐騙套路不太一樣,沒辦法靠著一段時間的社交互動,去創造動手的機會。而在劫車情境中,歹徒能夠施予的「小惠」,通常是騙車主他的車子發生故障了,假好心提醒他停車、下車查看

如果車輛仍在行進中,歹徒可能會先以閃車燈、鳴喇叭、揮手大喊等方式吸引車主的注意,然後向車主謊稱有故障。等車主不疑有他,下車查看不存在的故障時,歹徒就會抓準時機發動攻擊,劫走車輛。

以下是相關案例:

歹徒一天內連續犯下至少5起搶劫,都是騙車主發生故障,假好心提醒車主停車查看
老人剛停好車就被歹徒包圍,歹徒謊稱車尾燈故障了,趁車主下車查看時動手劫車

碰到這種「假好心」的陷阱,如果直覺不對勁,其實最簡單的應對辦法就是無視對方所說,保持車輛移動,迅速遠離對方。

不過知易行難,有些人就是狠不下心來,覺得對方都好心來提醒我車子有故障了,我怎能冷眼相待?萬一對方真的是好人呢?這樣做不就很差勁、很沒禮貌,也破壞了社會中人人互助的信任感?

那我們不妨再觀察一下:對方在「好心」提醒我們之後,接下來做了什麼?是自行離開,或是留在原地?

如果對方真是出自好意,提醒自己車子有故障,那在告知這件事情之後,十之八九就會自行離開。畢竟對方本來就只是為了告知這件事才來搭話的,講完這件事情以後,目的就達成了,沒有要繼續留在原地的理由。對方可能也有自己的行程要趕,不太可能會為了陌生人的問題,耽擱自己的時間。

但如果對方大費周章的把我們攔下,只為了告知我們故障發生,講完話了還繼續逗留在現場,甚至比我們還更著急的想要解決問題,吆喝著要我們趕快下車查看,這就明顯有鬼了。

能夠具體的確認異常之後,多數人應該就能克服「無法冷漠拒絕他人好意」的心理限制。

5. 假冒警察

最後要介紹的劫車陷阱,是假冒警察。歹徒通常是在車上安裝紅藍警示燈,在路上尾隨受害車輛,假裝是警察要進行路邊攔查。車主不疑有他,靠邊停車後,同夥的歹徒便趁機動手劫車。

這種陷阱利用的,是一般民眾會遵守法律,配合路邊攔查,並服從現場警員的指令,甚至因為懼怕權威,而對警察言聽計從的人類習性。

不少案例中,在歹徒下車接近車輛時,當事人會看到歹徒身穿印有警察字樣的假制服與戰術背心,試圖讓自己看起來更像真正的警察。這些案例也常發生在夜晚,這時車主不易辨識車輛塗裝是不是真的警車。

雖然這些服裝和真正的警察制服其實存在明顯差異,而許多案例中的當事人其實也都有察覺情況不對勁,但顧忌到對方可能真的是(便衣)警察,萬一自己搞錯了,擔心自己會因為妨礙公務,被移送法辦,甚至是在現場被槍打死,所以仍然不敢輕舉妄動。

由此可見,對歹徒來說假冒警察最大的好處,就是目標幾乎不會反抗。假冒警察的歹徒,就算口氣和手段兇一點、強硬一點,甚至是提出已經明顯越界的要求,侵犯個人界線,多數守法民眾都還是會盡量配合。

假冒警察

以下是一起有留下完整事件影像的案例:

假冒警察路邊攔查的劫車案

然而,假冒警察的劫車案例裡,能夠留下完整的事件影像紀錄的非常少。

先透過上面的實際影像,有一個粗略但客觀的理解之後,其他在錄影中沒能看見的部分,則需要靠著受害者的採訪,或是新聞中的文字描述來補足。以下是相關案例:

克里夫蘭連續假冒警察的搶劫與劫車案
同一批歹徒連續假冒警察劫車
回家時被假冒警察的歹徒攔停,車主被迫下車脫褲,隨後車被劫走
在飯店停車場裝行李時,假冒警察的歹徒對一行人搶劫並劫車
假冒警車路邊停車攔查時,持槍劫車
運送藥品的箱型車,被假冒的警察路邊攔查後遭到劫車
橋上歹徒假冒警察盤查,打暈車主後劫車
假冒警察攔停盤查 持槍劫車

假冒警察的犯罪手法,可說是非常惡劣。即使是具備防身意識的人,仍有可能會落入這種陷阱裡。在碰到歹徒的假冒警察試圖攔車時,如果覺得對方不太對勁,請相信直覺,立刻報警。

報警後,我們可以保持通話,一邊向警方確認對方的車牌是否為真正的警車,一邊將車子開往最近的警局。在上面介紹的「克里夫蘭連續假冒警察劫車案」裡的第五起案例中,當事人就是這樣迴避了假冒警察的劫車陷阱。

此外,假冒警察的犯罪手法,也不限於劫車情境中才能使用。針對一般財物的搶劫,或「入侵住宅」(Home Invasion)等更多犯罪的實際案例中,也能看到假冒警察的陷阱。

如果想要識破歹徒假冒警察的陷阱,大原則就是要替正常的警察執法行為建立一條「基準線」,理解好的警察會如何執法,警員的行動又有哪些準則。這樣一來,一般民眾在遭遇警察的盤查時,就能夠更妥善的應對。

理解好警察會如何執法之後,我們自然能區分誰是濫用職權的壞警察,誰又是假冒警察的歹徒;至於碰到這些狀況該怎麼應對,更深入的內容就留到未來再另外寫一篇文章介紹。

6. 結語

在介紹完數種劫車陷阱後,最後總結一下對抗劫車陷阱的重點。

一提到文章要收尾了,某些讀者也許會覺得疑惑:這篇文章就這樣結束了嗎?不是還有一種劫車陷阱,說是在上車後,如果發現雨刷上夾著一張鈔票,那就要當心了,最好立刻報警。這是歹徒放置的假鈔,就等車主開門下車去拿鈔票時,一旁埋伏的歹徒就會趁機劫車。

這種陷阱也算是小有名氣,怎麼完全沒有介紹到?

擋風玻璃上的鈔票

我就直說了:假鈔劫車陷阱,只是一則錯誤迷思,所以沒必要放在本篇中介紹。有興趣了解破除迷思細節的讀者,可以閱讀這篇【破除防身迷思】雨刷上的假鈔,是歹徒設下的劫車陷阱?

這裡就只講重點:只要各位有能力提防《認識劫車套路》系列第二篇:上下車時的劫車套路,就沒有必要再額外擔心假鈔劫車陷阱。

接下來,就正式來總結對抗劫車陷阱的重點。

本篇介紹了五種劫車陷阱:假車禍、假路障、假意求救、假好心、假冒警察。這些陷阱都可以說是歹徒引發某些突發狀況,迫使目標按照人類習性行動,替自己創造動手劫車的機會。

而本篇所提出對抗劫車陷阱的方法,是累積知識儲備,並了解安全且妥善應對這些突發狀況的方式。我們應該在事前了解如何安全的應對車禍、路障、或是警察的攔查。也清楚了解要如何應對他人的求救,以及如何應對他人主動提供協助的情況。

至於應對各個狀況的細節,在以上段落已經充分討論過,就不在此覆述。最後的總結裡,我想花點篇幅來談談面對犯罪陷阱的心態培養。

6.1. 面對犯罪陷阱的心態

許多人在認識了犯罪陷阱之後,會本能的對陌生人產生一種不信任感,隨時都要對周遭保持懷疑、戒備、對抗意識,永遠都要去思考最糟的情況。想要睜大眼睛,找出現狀中可能是陷阱的任何一絲徵兆。

願意思考自己可能會碰到陷阱的可能性,當然很重要。畢竟想解決問題,就得先接受、承認問題的存在。

但是在生活中不斷保持戒備態度,其實是一種非常內耗的行為,如果並非處在社會嚴重失序的狀態,我其實認為這種做法並不是必要的。在一個大致有序的社會裡,存在更好的辦法,仍能讓我們保持敏銳察覺陷阱的能力,但不需要對外界保持敵意。

讓我們換個思路。別再試著從日常生活裡找出犯罪陷阱的蛛絲馬跡,而是更深刻的感受過去習以為常、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日常生活。

即使無事發生,也認真活在當下,並把生活過好,有意識的去感受這份正常。然後自問:當下的生活為什麼是正常的?我們所見的人、事、物呈現出了什麼狀態?他們為什麼是中性或善意的?

當我們有辦法明確描述正常生活為什麼正常之後,就會在心中替正常狀態建立了一條清晰的「基準線」。這是貫穿《判讀事前預兆》系列文章裡的核心原則,也是本篇識破劫車陷阱的關鍵。

擁有這條「基準線」之後,平日裡正常的生活就好。等到未來的某一天,當真正的陷阱出現,歹徒的行為偏離「基準線」時,我們自然就會察覺異常

這時,事前積累的知識與應對手段,就會派上用場,我們也會迅速的切換到戒備狀態,做好行動準備。

延伸閱讀

更多 防範劫車 相關文章:

更多 車輛安全 相關文章: